寒门学子志如磐,
命运偏将厄难拦。
幸有良师援暖手,
拨云见日破重关。
在川西那宁静的农村,生活着17岁的小谢。他的家庭本不富裕,父亲是建筑工地的钢筋工,每日在烈日与钢筋间劳作,撑起整个家的生计。
小谢刚踏入高三,命运却陡然生变,父亲重病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经济来源也随之断绝。
此后,小谢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为了小谢能继续读书,除了精心耕种村里分的3亩责任田,还每日趁着早晚时分,奔波于村巷之间,在垃圾箱里翻找废铁、废纸板。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累了,她就坐在地坎上稍作休息;口干了,喝一口自带的凉水;饿了,啃一口发硬的干粮。母亲的双手布满了一层又一层磨出的老茧,脸上的皱纹也随着岁月与辛劳日益加深。可即便旁人投来异样目光,甚至传出风言风语,母亲也从未觉得自己的工作低贱,在她心中,能让儿子读书、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幸福。
小谢母子俩平淡却也幸福地生活着。
然而,旁人的闲言碎语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小谢的心。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萌生出辍学打工为母亲分忧的念头,甚至偶尔流露出轻生的想法。班主任张老师察觉到小谢课堂上的异样、成绩的下滑以及他精神的恍惚,立刻联系了当地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周金梅、万佳丽两位心理老师迅速展开行动,她们耐心地给小谢讲述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还有新冠疫情里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全力抢救患者的故事,以及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挑战命运、绽放生命光彩的真实经历。老师们循循善诱,让小谢深刻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白生命不仅属于自己,更与父母和社会紧密相连。
小谢深受触动,眼中含泪说道:“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好好学习,力争用优异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回报我的母亲。”
时光匆匆,高考来临,小谢凭借扎实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考出了685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被顶尖的985、211双一流大学录取。
读大二时,小谢高中母校邀请他回校作主题报告,《只有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创造美好人生》。
站在讲台上,小谢侃侃而谈,分享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台下2000多名师生沉浸其中,掌声雷动。
历经风雨志弥坚,
破雾重迎丽日天。
回首往昔辛与泪,
笑看前路梦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