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江安县夕佳山镇,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可以像“点外卖”一样自主选择调解服务——选调解员、挑时间段、定方式,这种被称为“定制调解”的创新模式,正在让基层治理变得既有温度又有速度。
“从起诉到拿回拖欠两年的货款,前后不到一个月!”泸州鸿诚电器老板余介举着刚到账的1.45万元转账记录,在夕佳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玻璃门前拍了张自拍,随手发到朋友圈的幸福感言很快收获了多个点赞。这个真实故事,正是该镇创新推行“定制调解”服务的生动注脚。
调解权交到群众手里 走进夕佳山镇司法所,墙上电子屏滚动显示着15名调解员的“服务菜单”:有擅长农民工讨薪的“金牌调解员”,有专攻合同纠纷的法律顾问,还有24小时在线的“网络调解专家”。群众可以根据纠纷类型、个人偏好,像选医生挂号一样自主选择调解员。 “我们打破了传统调解‘安排式’服务模式。”镇政法委员尹建国指着调解室里的“预约二维码”介绍,通过手机扫码,群众不仅能选择线下调解时段,还能发起视频调解,“连六旬老农都学会了用微信‘下单’调解服务”。 专业团队撑起“定制”底气 夕佳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率先在全国模范司法所阵地设立了专门的人事争议调解室,以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人事争议调解队伍。该团队由4名专职调解员和11名兼职调解员组成,其中专职调解员长期驻守调解室,专攻劳动人事争议化解,确保案件调处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为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委员会创新推行“双轨制”培训模式:一方面,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封闭式集中培训,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及最新司法解释,夯实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以司法所为实践基地,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微信群实时研讨等方式,推动调解员在实战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成为调解员们的工作常态”。正如一位调解员大姐说的:“上周刚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新解释,这周调解农民工欠薪案时就派上了用场。”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确保了调解团队既能“接得住”复杂争议,又能“调得好”矛盾纠纷,为“定制调解”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链条服务守护调解成果 从“定制调解”到司法确认,夕佳山镇打造了纠纷化解“一条龙”服务。在“法惠民生”微信群里,法律顾问实时解答疑问,司法所提供“售后保障”,确保每份调解协议都能落实见效。据悉,自2024年以来,夕佳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成功化解劳动人事争议78件,引导司法确认32件,帮助百余名农民工讨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成功率保持在80%以上。 夜幕降临,司法所二楼的灯光依然亮着,调解员们正在复盘当天的“订单”:建筑工老陈的工伤赔偿调解、民宿业主的租金纠纷......尹建国表示,下一步,夕佳山镇将持续支持司法所深化“枫桥式司法所”创建,让法治力量更好地守护群众幸福,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