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雪峰山下诗心游

——读作家王行水新诗集《雪峰山的黄昏》
来源: 作者:何军林 发布时间:2025-07-21 17:40:35

夏日炎炎,意外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王行水的诗集《雪峰山的黄昏》(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25年6月),如饮一杯清凉。

作为文友,我深知王行水从屈原行吟的溆浦出发,一路披荆斩棘,构筑属于自己的诗歌高地。是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至今,他经历了中国诗歌的数次浪潮更迭,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艺术品格。他不追逐流派,不标榜主义,只是忠实地记录自己对土地、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在浮躁的当代诗坛显得尤为珍贵。他的诗歌如同雪峰山下的清泉,不事张扬却自有力量;如同湘西人家灶台上的腊味,历经时光沉淀而愈发醇厚。

当我翻开诗集《雪峰山的黄昏》,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湘西秘境的门扉:诗人在雪峰山的晨昏光影中,在湘西大地的烟火气息里,正进行一场诗意远征。整部诗集内容丰富,共分为四辑:“四季交响”“舌尖飞舞”“山水有约”“花草盎然”,呈现出韵味十足的诗歌世界。

“四季交响”以节气为经,以物候为纬,编织出一幅雪峰山下的四季长卷。在《春语》中,诗人写道:“连续三场大雪开道/春天好像真的来了/雪峰山缄默不语/像守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种对自然密码的破译能力,正是他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他的四季不是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生命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场域。《春雨》一诗中,“春雨从雾中归来/揉碎了月光/打湿了回忆”,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情感符号,展现了他打通感官界限的诗性智慧。而《秋雾》中“雾是风中未晾干的水”这样的意象创造,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体现了他对语言可能性的不懈探索。在《秋晨》里,他写道:“不用洗脸不用化妆/秋晨就清亮登场”,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他诗歌美学的最佳注脚——自然、质朴中见真章。

“舌尖飞舞”堪称一部湘西美食的诗化百科全书。从溆浦粉蒸肉到洪江血粑鸭,从辰溪血鸭到芷江酸辣红烧羊肉,王行水将味觉体验转化为文字盛宴。这些诗作远非简单的美食指南,而是通过味蕾打开的记忆闸门。《湘辣牛筋》中,他将烹饪过程升华为一场文化展演:“一盘红彤彤的湘辣牛筋在美味大赛中勇夺金牌/尝一粒就能听到任何五脏六腑都发不出来的咯吱之声”。王行水认为,诗歌应当像美食一样,既满足感官享受,又承载文化记忆。他的美食诗不是简单的菜谱复述,而是通过味觉展开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族群迁徙、适应环境的故事。

“山水有约”体现了王行水“地理诗人”的特质。在《山中》,“现代人太拼太赶/故而热得四处告急”,这种对现代性的反思,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生态批评的当代意义;《穿岩山之晨》中,“曙光的犁铧一层层扒拉出/千年不老的蜿蜒梯田/农耕文明的衣钵薪火相传”,将地理景观与文明传承相联系的视野,展现了他诗歌的历史纵深感;标题诗《雪峰山的黄昏》更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图景:“夕阳与新月已然同时出镜/越过此岸与彼岸手牵着手”……王行水曾说过:“每一座山都有它的脾气,每一条河都有它的故事。”正是这种将地理空间人格化的视角,使他的山水诗既有具象的质感,又有抽象的深度。

“花草盎然”展现了王行水作为生命观察者的细腻。《三角梅》中,“凛冽的北风也无法擦去”的花朵意象,象征了诗歌对抗时间流逝的力量;《桂花香迟》则通过植物的生命节奏反思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桂花仍然守住国花般的风格/倾尽最后一缕心香报效人类”。王行水对植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却能超越单纯的描摹,将草木的生长史与人的命运、时代的变迁相联系。他曾坦言:“看一株植物如何生长,就能明白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种对生命细节的敏感,使他的植物诗既有科学的精确,又有哲学的超越。

应该说,《雪峰山的黄昏》这个书名也别有深意。黄昏,是一日的临界点,既有白昼的余温,又有黑夜的预感。王行水的诗歌正处在这样的美学临界点上——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具象与抽象在此交汇。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诗歌不仅是湘西大地的回声,也是当代中国人心灵世界的映照。当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打开这本诗集,雪峰山的云雾、溆水的清波、瑶寨的炊烟便会扑面而来,为我们提供一方诗意的栖居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写诗四十余年,王行水拥有自己的诗观,可以从他的代自序《一个人的“三三”诗团》中窥见一斑:“三千汉字摩拳擦掌/个个奋勇争抢着出征/三千粉丝欢呼雀跃/为诗人冲刺三千首诗/全程伴跑鼓劲加油”。这种将汉字人格化的想象,反映了他对语言的敬畏与热爱。在他看来,诗歌创作是一场与汉字的博弈,也是与读者的对话。谢冕教授评价其诗“清新自然而不造作”,蓝棣之教授指出其与先锋诗歌“恍如隔世”却“相通”的特质,都精准把握了王行水诗歌的独特价值——扎根传统却不囿于传统,面向现代却不盲目追新。

当我合上诗集,王行水在《春语》中的诗句仍在耳畔回响:“我想恢复一种飘然远去的职业/想亲手写一封感谢信/感谢春天从不失约”。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诗人或许真成了“飘然远去的职业”,但王行水用他固执的书写证明: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大地的低语、记录心灵的颤动,诗歌就永远不会失约。他的《雪峰山的黄昏》,正是写给这个时代的一封深情感谢信。(何军林)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梦雪

上一篇:入伏就去紫台文科

下一篇:非遗游园会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