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大地里的乡土诗话

——读何军林《乡村四季》(组诗)
来源: 作者:李才林 发布时间:2025-07-20 17:28:33

 

当城市化的浪潮,不断地冲刷着传统的堤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军林今年3月14日在《江苏广播电视报》副刊发表的《乡村四季》(组诗),如同一把精心打磨的犁铧,在现代性的土壤里,翻耕出一片,带着泥土芬芳的精神家园。

这位深耕于巴渝大地的作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经线,以乡村的日常当作纬线,用饱含着深情的笔触,编织出了一幅流动着的乡土长卷,使我们在四季的轮回之中,能够触摸到乡村的脉搏以及灵魂。


一、时间仪式里的生命敬畏

组诗最为动人的特质,在于诗人将自然的时序转化为充满了仪式感的生命叙事。

在“乡村与春天”中立春被赋予了“一场仪式”所拥有的庄重感,堂屋门口的守望者“一边细细地、慢慢打量着天空,一边缓缓地、静静酝酿着春天的故事”,这种将农事与天命相融合的书写方式,延续了中国农耕文明对时间所保持的敬畏之情。

诗人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节气更替时那些细微的变化:立春呢就是“给春天指出那开始出发的方向”;惊蛰呀就是“藏着的农事,正在悄悄地显露出来”;谷雨呢那是“春天的结尾”——每一个节气的节点,都被赋予了生命转折的重大意义。

这种时间观念,在“乡村与冬天”的语境里,产生了特别的共鸣。

立冬时,“冷的东西,像一粒种子开始发芽”;冬至“把一年最短的白昼,送进村子”;大寒则让诗人,“想唱一首歌,飞出这个漫长的冬天”。

从期待到蛰伏再到重生的情感曲线,就如同农民在岁末与年初之间的精神轨迹一般,把自然时间转化为了生命的节律。

诗人并未刻意将这种仪式感提升,而是让其于“拉开房门之人”“肩扛锄头之者”的日常举动间自然地流淌,令传统农耕文化的因子在当代乡村依旧葆有着生动的活力。


二、物我相融的诗意栖居

何军林笔下的乡村世界,轻松愉快地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融。

在“乡村与夏天”里麦浪“缓缓地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慢慢变成了黄金般的色泽”,镰刀“仿佛像是接到了紧急命令一样,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庄稼成熟得“犹如那奔腾而来的洪水猛兽般势不可挡”,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意志与情感。

更精妙的是“乡村与秋天”中对秋风的描写:“正在寻找乡村的缝隙可能是北边的小路可能是南边的小径”,风的流动感与乡村空间的私密性形成奇妙对话,仿佛天地间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私语。

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捕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春夜下着细雨,“就像好多小小的精灵,从房顶开始,慢慢跳到另一处房顶,从一片瓦上,轻快地落到另一片瓦上”,这种像孩子一样的想象力,让雨有了活泼的性格;夏夜在池塘边,“一只蜻蜓飞过去,跟一只蝴蝶朝着相反的方向快速跑开了”,昆虫自由自在地穿梭,跟乡村安静的节奏相符合;秋日在田野里,“大片大片熟透的高粱,强烈地把他的整个视线都占满了”,把高粱拟人化的“占据”很好地体现了丰收带来的视觉冲击;冬雪降临之后,“被大雪盖住的草垛,难道不像很大的蘑菇吗”,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眼中,变成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这种物我相融的书写,较为轻松愉快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二分,使乡村变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生命共同体。当诗人写下,“我瞧见大地在激情之中绽放”,“我瞧见众多蜜蜂在飞舞,携着翅膀与甜蜜”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与这片土地血脉相通的共情——他既是乡村的观察者,更是深入乡村生命肌理的一部分。


三、劳作场景中的精神坚守

组诗没有回避乡村生活的艰辛,却在劳作场景中提炼出动人的精神光芒。“三月的清晨空气清新拉开房门的人肩扛锄头的人那个热爱劳动的人胸怀朴素的理想和希望与露水擦肩而过”,简单的白描勾勒出劳动者的精神底色:不是被动承受生计压力,而是主动拥抱土地的馈赠。

夏日农忙时节,诗人曾这样描述道:“将大地视作一个极其广阔的战场;把那一片片的麦穗,全部收入袋中,转化为初夏的第一批粮食。”用战场来比喻收割的场面,不仅展现出了农事的紧张而激烈,也突出了劳动所包含的庄严意义——仿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次较量,与此同时也是生命为了延续而做出的一份郑重承诺。

当正午时,热浪紧紧地裹挟着整个村庄,“他要找到纳凉的地方,比如说村头的那棵槐树,瞧一瞧一只蚂蚁的爬行,瞅一瞅一群蚂蚁在搬运清凉”,在这酷热的时刻,这短暂的安宁,体现出了农民与自然相处所具备的那种智慧以及韧性。

最令人动容的是冬日里的守望,大雪纷飞时,“隔壁的老人是否在,不停地念叨瑞雪兆丰年呢?就如同念诵那古老朴素的诗句”;小寒降临后,“我只得缓缓地出门走向田间地头”;大寒时节,即便置身于严寒之中,仍“希望能唱一首歌”。

这种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不灭的希望,构成了乡村精神,最坚实的内核。

诗人并未将农民塑造为悲情的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土地主人的主体性——他们理解自然的规律,接受季节的考验,更懂得在循环往复之中,坚守生活的信念。


四、现代语境下的乡愁守望

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的现在,这组诗包含的意义,变得更加珍贵。诗人描绘的乡村,不是被怀旧情感美化过的那种理想模样,而是富有生命力、带有真切呼吸感的实体:既有“犁铧”既有“蓑衣”这类传统的意象;既有“被很多人称赞的春天”,也有“变为人们的念想”这种现代的声响。这些细微之处,默默地显示,乡村正在逐步成为都市人心灵深处眺望的标志。

让田园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地方。此句话道出了当下乡村所面临的两种命运——它不但乃是农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家园,亦成为城市文明对自身进行反思的镜子。

当诗人描写“从一朵桃花,到一树桃花,从一片油菜花田中穿过”的时候他不仅在记录乡村的自然之美,更是在为现代人留存一份正逐渐消失的视觉记忆;当他写下“没人能够阻挡乡村的春天”之时此处既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敬重,也隐藏着对乡村未来的信念。

组诗以“我要看到春天,那温暖的模样。”作结尾这种开放式收尾方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季节不停轮回的讲述中,诗人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岁月的眷恋,而是将目光决然地朝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如此这般的表达,既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中,又积极主动地面向明天,使整首诗不但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更化作了对乡土文明那强大生命力的一首深情赞美之歌。

何军林的《乡村四季》(组诗)以节气为骨骼,以景物为血肉,以人情为灵魂,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乡村精神宇宙。

在他的叙述中,四季的更替,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变迁,更是生命能量,轻松愉快地不断流转、循环不息的体现;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范围的界定,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的文化符号,简洁明快地。

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感到疲惫时,这首诗会像一缕来自田野的清风,提醒我们:在大地深处,永远有按季节生长的希望,有依土地而生的坚韧,有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生命本真。(李才林)

 

    


附诗歌:乡村四季(组诗) 

 


□何军林

 

乡村与春天

 

把下雪的日子收藏起来

把寒冷放进抽屉

给漫长的冬天画上句号

给春天指明出发的路径

在广大的乡村

具体到我的乡村老家

那个站在堂屋门口的人

把立春当成一场仪式

一边打量天空

一边酝酿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第一场细雨

如同密谋已久的偷袭

在某个夜晚悄然而至

像无数细小的精灵

从房顶跑向房顶

从一片瓦到另一片瓦

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

在村口的竹林逗留

我们开始聆听

雨水如何滋润一片竹叶

如何把更多的竹叶淋湿

当雨声消失在山坡

我们开始琢磨

如何描述这场春夜喜雨

如何在天亮后发出惊呼

 

这是春天发生的故事

从一声春雷开始

从惊蛰那天算起

我们看见大地在松动

看见蛰伏在土里的昆虫

还有冬眠的小动物

纷纷从睡梦中惊醒

它们要集体出逃

要搅动整个春天和乡村

那些潜伏的农事

正悄然浮现出水面

墙角的农具也映入眼帘

从犁铧到一把锄头

从背篓到一件蓑衣

都将成为乡村移动的风景

 

三月的清晨空气清新

三月的清晨朝霞满天

拉开房门的人

肩扛锄头的人

那个热爱劳动的人

胸怀朴素的理想和希望

与露水擦肩而过

一直走向对面的山坡

用锄头翻开冻土

把种子撒进地里

他要点燃春天的火种

他要让乡村长出生机

当微风吹落汗滴

当春风变得浩荡

他开始想象明天的收获

 

没人能阻挡乡村的春天

当阳光变得灿烂

天空变成尉蓝

白云从头顶飘向天边

我看见大地在激情中绽放

看见花蕾催生花朵

从一朵桃花到一树桃花

从一朵梨花到一树梨花

从一片油菜花田中穿过

我看见无数蜜蜂在飞舞

带着翅膀和甜蜜

我看见一只麻雀在盘旋

更多的麻雀掠过田野

让速度成为风景

让田园成为人们的念想

 

谷雨时节的乡村

迎来今年的第一场大雨

以及后面的多场大雨

像天空馈赠的礼物

让雨水四处流淌

让庄稼蓬勃生长

在我的乡村老家

被无数人赞美的春天

将在又一场大雨中结束

走进阳光热烈的红火夏天


乡村与夏天


没人伤感春天的结束

在我的乡村老家

当立夏的消息开始传递

热气扑面而来

我看见麦浪变成黄金

一把镰刀闪闪发光

更多的镰刀夺门而出

把大地变成战场

把麦穗悉数收留

成为初夏第一批粮食

 

有关乡村与夏天

还可以从清晨开始讲述

甚至更早的黎明

是谁送走启明的星辰

谁抹去夜晚最后的微光

并穿过片刻的黑暗

那个早起的人

第一个推开房门的人

已经伸开双臂

他要迎接满天朝霞

看万道霞光刺破天空

看骄阳如何脱颖而出

 

被忙碌霸占的这个上午

见证了乡村的勤奋

从巡查水稻的长势开始

从丈量一根稻茎

到扯掉一株稗草

他居然想到了谷仓

想到秋天收获的日子

当一只晴蜓飞过

在低矮的天空下面

和一只蝴蝶背道而驰

他开始走向村口的池塘

看荷花如何在污泥中绽放

 

如期而至的正午时光

滋生懈怠与困倦

被热浪覆盖的村庄

被阳光灼伤的几片青瓦

发出沉闷的叹息

出门的人怀揣怒火

他要找到纳凉的地方

比如村头的那棵槐树

看一只蚂蚁爬行

看一群蚂蚁搬运清凉

听一只蝉的孤独

听一群蝉把聒噪当成歌唱

 

夏天的傍晚和黄昏

总是把晚霞装扮成美景

尤其在我的乡村老家

当太阳从山岗坠落

当夜色慢慢升起

终于迎来一丝微风

从村庄的缝隙穿过

我看见归家的人

像蝴蝶收拢翅膀

把农具随意丢弃在墙角

他要躲进夜晚的深处

把持续的蛙鸣当成梦乡

 

没人知道高温要延续多久

在乡村的某个角落

那个祈祷雨水的人

仰望天空的人

被大面积的阳光包围

却胸怀庄稼和粮食

想象乌云正在集聚

想象雷声在天空炸响

像石头碰撞石头

当一道闪电突然降临

当狂风席卷大地

他开始担心暴雨淹没村庄

 

所有的季节都会结束

被准时更替

包括如火如荼的夏天

在我的乡村老家

当稻穗压弯了稻穗

当高梁压弯了高梁

当庄稼的成熟势不可挡

我听见夏天的尾声

像隐秘的私语

要把收割与收获留给秋天

 


乡村与秋天

 

夏天与秋天的交接

需要一场隆重的仪式

在立秋这天完成

站在小院门口的人

我的父亲和堂叔们

正侧耳倾听

想知道秋天的脚步声

到底来自村东头

还是村西头

到底来自垭口还是山岗

 

秋天的早晨如约而至

收获的号角准时吹响

第一个出门的人

被一夜的家事纠缠

又被一丝清凉抚慰

第一个看到朝霞的人

被农事填满胸膛

又被一批霞光穿透

第一个走出村口的人

被无数庄稼注目

又被一把镰刀催促

心头长满久违的喜悦

 

沿着田埂向前而行

消失在自家稻田

被庞大的金黄包围

被稻穗淹没

他要在秋阳的照耀下

放倒所有的稻谷

把今天的谷仓堆满

当他转身走向坡地

当他环顾四周

大面积成熟的高粱

霸占他的眼睛

让他猜想今年的收成

 

秋风酝酿了很久

正在寻找乡村的缝隙

可能是北边的小路

可能是南边的小径

当秋风吹进村庄

吹乱我们的头发

还有我们的衣裳

我看见小草在弯腰

看见屋后的竹林在摇摆

看见村口的桉树在晃动

我想知道飘落的叶子

会不会发出疼痛的尖叫

 

为什么傍晚夹杂凉意

这个秋天的傍晚

在我们的村庄

一缕炊烟和一处房顶

还有一堆草垛

被你们当成风景和乡愁

被我们当成庸常和日子

当夜幕悄然降临

当明月从天边升起

坐在桂花树下

我也想到过天上的宫殿

想到过月亮有阴晴圆缺

 

没人知道第一场秋雨

到底在哪天落下

在某个白天还是夜晚

这已经是第三场秋雨

或者第五场秋雨

雨水像一条漫长的河

从村东头到村西头

从村南头到村北头

淋湿所有的树丫

淋湿所有的房顶

我们像潜伏在水底的鱼

感受一天天变凉的天气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该来的季节总会到来

我看见了霜降

在乡村的早晨长出露水

把温度持续压低

像是一种宣告

秋天已经结束

接下来的冬天很漫长

我们只能回想秋高气爽

回想那些收获粮食的日子

 


乡村与冬天

 

走出秋天最后一个夜晚

站在又一个清晨

站在乡村的某个路口

我到底在等待什么

 

从耳边掠过的风

应该来自北方

不仅吹乱了头发

也吹散坡上的庄稼

还夹带一丝寒意

这就是立冬那天的情形

有一种叫冷的东西

像一粒种子开始发芽

最终将开花结果

把整个村子铺满

让阳光没有容身之地

让梦想蜷缩进一堆棉花

 

今年的小雪节气有些特别

居然没有下雪

我准备了足够的木柴

还有取暖的火盆

想看到雪花准时飘落

然后把木柴点燃

这一切却没有发生

只有农事在心头盘旋

要加强田间管理

要保护农作物

现在是免受冻害的关键期

我只能出门走向田间地头

 

大雪终于从天而降

雪花声势浩大

洋洋洒洒超出想象

不仅压断一批竹子

还让村头的大树弯腰

我站在窗前默想

是否整个村子都被淹没

被大雪覆盖的草垛

像不像硕大的蘑菇

隔壁的老人是否在念叨

瑞雪兆丰年啦

像念诵古老朴素的诗句

 

如期而来的冬至

把一年最短的白昼送进村子

送到家门口

没来得及惊呼一声

夜晚已经降临

逼着我关上房门

让一片片青瓦安静下来

让一个个房间充满冷气

让我和村子一同入睡

当半夜醒来

冷气再次包围身体

我知道数九寒天从此开始

 

小寒就这样来了

像一年后来访的亲戚

带来不幸消息

时节不可能更改

已经进入最冷的时期

而且还将延续

我脸上的冷气开始凝聚

谁喜欢那样的冷啊

村口的树不喜欢

村口的草不喜欢

村口的石头也不喜欢

我的胸膛因此长满优伤

 

为什么一定是寒风凛冽

为什么把温度降到最低

当大寒到来这天

坐在火盆旁边

我居然有些兴奋

想唱一首歌

想让自己长出翅膀

从堂屋的窗口飞出

从十处房顶上飞过

就这样飞出村庄

飞过沟渠和山岗

飞出这个漫长的冬天

 

走出冬天最后一个夜晚

站在又一个清晨

站在乡村的某个路口

我要看到春天温暖的模样

 



责任编辑:梦雪

上一篇:城市中的法律书屋

下一篇:非遗游园会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