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纵深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盐边法院红格法庭坚持“一核引领、两个中心、三区联动、四点支撑”,牢牢把握诉前、审中、判后等关键节点,切实发挥基层人民法庭实质化解纠纷的作用,全力打造基层非诉解纷新“枫”景。
一、坚持一核引领,打造“五长息讼”新模式
以“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为核心引擎,围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积极构建“五长息讼”特色调解模式,建立起以法庭指导,乡贤长辈、村长、社长、行业会长、经理厂长参与的“五长”调解模式,选拔聘用法律知识过硬、调解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烈的22名“五长息讼”调解员,全覆盖对接18个村社,梳理掌握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问题堵点80余个,分发“纠纷处理明白卡”100余份,就地化解纠纷148件,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为进一步推动县域多元解纷工作纵深发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二、围绕两个中心,开创诉源治理新篇章
一是挂牌县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第三方调解中心分中心”。县综治办在红格人民法庭挂牌成立了“盐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第三方调解中心分中心”,通过第三方调解力量提前介入、帮助化解各类民商事纠纷,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法庭进行审查,依法进行司法确认;对调解不成的案件,法庭通过“现场立案、现场调解”等方式进行审理。自挂牌启动以来,红格人民法庭联合第三方调解中心分中心共调解案件48件。二是挂牌辖区“第三方调解中心”。红格人民法庭积极践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加强与辖区第三方调解中心的诉调对接工作,大力开展诉前、诉中委派调解28件,调解成功26件,汇聚多方力量参与纠纷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诉源治理桥头堡作用。
三、注重三驱联动,拓展诉调衔接新思路
一是优化成立“法官工作室”。协同昔格达社区、安宁社区成立2个“法官工作室”,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通过“出门问诊”“坐堂接诊”等形式,接待群众62人次,就地调解纠纷31件,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及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手册1100余份,纠纷化解端口前移。二是高效推进“田间法庭”。为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全面了解案件的是非曲直,红格人民法庭打造最便捷贴心的“田间法庭”,在田间地头办理案件70余件,不仅为群众带去便利,更达到了以案释法的效果。三是创新开设“午间法庭”。结合辖区实际和群众需求,红格法庭创新司法服务模式,放弃工作日午休时间,为群众开设“午间法庭”办理案件42件,坚持服务群众“不打烊”,现在“午间法庭”也逐渐成为红格人民法庭一张响亮的名片。
四、强化四点支撑,融入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面搭建“四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网络。红格人民法庭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坚持辖区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司法所提供纠纷解决方案,人民法庭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建议,派出所做好维稳安保等工作支持,与辖区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搭建诉非联动平台,制定了“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明确了基层政法单位联合调解纠纷处理流程,实现由“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转变。该诉非联动平台搭建以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6次,提供法律意见7件,发送土地流转司法建议1篇,对诉讼形势及排查梳理的风险点进行分析研判,就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益探讨,实现“信息资源互通、职能优势互补、工作成效互赢”,全面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周芯羽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