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法警高俊:从橄榄绿到司法蓝 军人本色永不褪去!

来源:富顺县人民法院 作者:张 旭 发布时间:2022-08-11 18:23:49

单薄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还有那脸颊上的高原红,第一眼看见高俊就让人不禁联想到高原上的格桑花,一种能在恶劣气候下生长的花朵,藏语称之为格桑梅朵,寓意幸福、美好和顽强。

高俊,富顺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武警西藏总队第一支队服役5年,退役之后,在西藏那曲市索县嘎木乡驻博罗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到富顺县人民法院后,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主动请缨到福善镇周安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就如那高原的格桑花一般,无论何时都深深扎根于为民的土壤中,条件愈是恶劣愈顽强,环境愈是艰苦愈向阳。

 

他是一个军人,“老西藏精神”一生受用

2008年,18岁的他走进部队,成为了一名戍卫边疆的武警战士。

高俊说,“犹记得作为新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穿上这身橄榄绿,这一生都要秉持军人的作风,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什么苦都要咬牙扛过去!”手持钢枪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柳梧乡戍边的日子的确很苦,阳光暴晒、风沙凛冽,遇到极端天气甚至要人命,但在这里却让他收获了人生最可贵的财富。

5年的军旅生活,从列兵到下士,在军营里与战友一起训练、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执行任务,让他学会了“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精神成为了他一生的指引。


他是一个好人,藏区群众的卓布桑布

201312月,从部队退役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西藏那曲市索县嘎木乡人民政府的公务员,期间任命为博罗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博罗村距乡政府17公里,翻过雪山和草地,需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来到这个位于怒江大峡谷哈达湾半山腰上的小村落。

   他初到博罗村,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驻村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他就常入户,与农牧民们同住、同吃,学会喝酥油茶、吃藏粑,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渐地能听懂一些简单藏语。

在与农牧民的交流中,了解到交通以及饮用水不便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多次奔赴乡政府,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经过各方努力,打通了草场至入村的道路,切实解决了摩托车和农用车不能到各家门口的问题。因地势原因,该村农牧民需到怒江边取生活用水,来回路程远且险。为解决该问题,他四处勘查饮水源,在牧场水源地修建了一座水池,通过由高到低增压的方式实现了饮用水直接到家。他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叫作“卓布桑布”,这是草原上对朋友最真诚的称呼。

 

他是一个实在人,茶香四溢周安村

2019年,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富顺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他说,我觉得自己离不开乡村那片土地,与群众打交道的日子让人感觉踏实,那滋味甜的很。2021年,正值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轮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组织请求派自己到福善镇周安村。

图一.jpg

一到村上,他便将周安村近几年的资料翻了一遍,起早摸黑走访了815户村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驻村工作方案。在脱贫户有无返贫风险的动态监测中,他发现无持续性收入是导致个别农户返贫的主要原因。

图二.jpg

要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呢?要如何让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呢?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彻夜难眠。走在周安村的村道上,他看见脚下的红色土地,一个灵光乍现,为什么不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实现产业发展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想方设法扩宽本村产业面,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才能靠自己的双手富起来!说干就干,他立即组织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开展专题研讨,前往宜宾翠屏区、自贡荣县等发展较好的茶产业村实地考察,并结合周安村地形、地貌、土质等特点,反复论证周安村的红沙土是否适合种植茶、种植什么品种的茶。

图三.jpg

在市县两级法院以及福善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福善火烧茶”品牌出炉,县融媒体进行全面推广,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特色。依托农民夜校平台,邀请农技专业老师,围绕茶产业链向村民传授茶叶建园、管护、采摘等知识。如今,茶园规模已达4000亩,亩产可达6000元以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生活奔入小康。

从橄榄绿到司法蓝,脱下戎装,穿上警服,改变的只是服装颜色,褪不去的是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本色。人在阵地就在,无论是在保家卫国前线,还是在乡村振兴一线,从“优秀士兵”到“优秀驻村队员”,变换的只是角色,不变的是那份坚守的信念。“看似平凡寓梦想,擎风沥雨伴春归”,格桑花又开了,高俊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毅前行!(张 旭)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