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层法院与法学高校合作,实现资源优势共享,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以学术调研促司法审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法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近日,达川区法院举办了与四川大学的学术调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2025年度论文写作培训会。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苏镜祥,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鑫,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昭华,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彭昕,达川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李官恒出席签约仪式,承担2025年度学术调研写作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与全体学术调研人才储备库成员参加培训,会议由党组成员、政治部(督察室)主任唐文琴主持。
苏镜祥教授以“法官学术论文写作的选题、结构和方法论”为主题,为在场的调研骨干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专业培训。苏镜祥副院长深入剖析了学术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讲解了如何从司法实践、社会热点以及法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中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他强调,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要有创新性,还要具备现实意义,能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后,四位在法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指导老师分别对2025年度学术调研写作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们的学术论文选题和提纲进行细致的指导并进行深入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选题的构思和提纲的初步设想。在选题价值上,老师们仔细评估每个选题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与司法实践的紧密程度,对于一些选题价值不高的情况,耐心地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和调整方向;在内容表述上,老师们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到论述的逻辑性、连贯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们指出,学术论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专业规范,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口语化的表述;论述过程要有理有据,做到观点与论据的有机结合。针对结构搭建,老师们根据每篇论文的选题特点和研究思路,为法官、法官助理们提供了个性化的结构优化方案。
据了解,近年来,达川区法院与川渝各高校法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术调研合作,旨在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推动司法实践调研与法学理论研究良性互动,实现法院与法学院资源共享、合作共赢。2024年度,我院获中院采用及向省高院、省法学会推荐上报学术论文13篇、案例分析24篇、司改信息2篇,学术调研采用率位居全市前列。
据介绍,达川区法院将继续压实责任、凝聚合力、强化举措,为培养新时代司法工作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抓实人才培养和配套保障,以学术工作优质化助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