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巴师附小多措并举力促“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来源:政府网 作者:陈然 发布时间:2021-10-19 19:57:10

   为进一步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巴师附小明确提出“减负不减质、减量要增质、课堂要高质、服务上品质”的“减负提质”工作总要求。在重点工作上着力,在抓纲务本上聚焦,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做文章,通过努力探索出如下具体做法。

深入开展政策集中学习,向宣传影响要成效

加强政策学习,统一思想认识。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到校宣讲政策及文件精神,全员学习,统一思想,提高站位。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及多家新闻媒体,推送以“落实双减,附小在行动”为主题的专题活动简报,分批次、错时段邀请家长参加“双减”展示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双减”政策,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纵深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小组,深入课堂进行一对一指导。经常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着力解决高耗低能问题。年级组集体备课,统一使用,个性修改,众筹智慧,抱团发展。

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捆绑考核,孵化和催生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切实做到减负和提质并重。

优化作业多元分层设计,向作业管理要水平

巴师附小成功探索并开启了小切口、求实效的作业管理改革模式。在二年级组率先开展创新作业设计展评,正是巴师附小作业管理的有效举措之一。作业设计中包括设计理念、作业评价、作业反馈等内容。既重视作业科学设计,还必须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既重视课堂作业,还重视课后延展训练,切实做到“减量不减质、减量要增质”的“双检”工作要求。

控制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负担。按照“双减”标准,严格控制家庭作业时间: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确保作业不出校门,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每天协调控制语、数、英等各科作业总量。

优化作业设计,突出个性教育。根据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选择性、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发挥诊断、巩固及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分为课内以基础性和探究性作业为主、课外以实践性和融创性作业为主两大板块,进行分层、分类布置必做和选做的弹性作业,注重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和综合性的个性化作业,实现作业设计思路转型、形式立体化以及内容创新。

规范作业布置,注重完成质量。实行备课组+教研组集中研讨作业设计,布置弹性、分层与个性化作业,力求减负不减质。一至三年级推行《小题单》作业,四至六年级推行《错题集》。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和高难度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注重作业完成质量和效果。

严肃作业批改,确保正确无误。任课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要求学生对错误及时订正,对学习困难学生做好答疑辅导工作,学生不得自评自改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提高作业批改正确率。

构建“1+X”课后服务体系,向延时托管要品质

巴师附小严格践行“一生一技、一人一艺”的学生素养培养理念,充分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教师队伍潜质潜能,分校区、分时段、分年级,采取走班式、个性化选择优秀教师和喜欢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不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崭露头角,在灵动中张扬个性,在实践中积攒经验,切实获得“一项基本技能,多项艺体特长”,在全校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才艺”的生动局面。

开启家校共育模式,向“三式融合”要效果

召开家长会议,宣传教育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大力宣传“双减”政策方针,告知家长不得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发力,形成减负共识。

家校协同推进,强化督导考核。开展“学校搭舞台、家长上讲台”的家校共育模式,大力实施“三式融合”(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每周五下午第1节课邀请家长轮流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传授生活技能,开阔学生眼界。

健全考核督察机制,向逗硬管理要效益

建立长效机制,严格逗硬奖惩。制定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改革制度和以年级为单位的挂包督导制度,把区教科体局“三步三制”工作闭环管理办法运用到教师绩效考评中。将“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占比20%纳入教师年终综合考评。

收集反馈信息,强化工作落实。通过不定时走访、网络问卷、抽查等多种形式,督查“双减”落地落实力度,对执行力度不强、落实不细、加重作业、擅自补习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将追查问责,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落实到位。

枕戈待旦砥砺行,奋楫扬帆正当时。巴师附小将继续严格按照“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谱写优质教育的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