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泸州市纳溪区创新实施“满天星”法治人才工程 撑牢乡村振兴“法治伞”

来源:泸州市纳溪区司法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31 09:51:15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法律人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优势,与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深入合作,创新实施 “满天星”法治人才工程,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和法治纳溪、平安纳溪建设,先后获得2021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和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6644931d1d3b156186a365d39606d1a.jpg

建立组织架构,完善“法治伞”架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与西南医科大学签订“满天星”工程共建协议,成立“满天星”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策划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领导组下设秘书处,秘书处组成人员分别由泸州市纳溪区司法局和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日常组织、指导、沟通、协调、考核、服务等工作。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探索实现“大队+中队”的“队建制”模式,在13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分别成立大队、中队,由西南医科大学老师担任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负责做好队伍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沟通对接,以及共建计划、学生选派等工作。

9d0d05facdf32edff41a7f5993123cf.jpg

三是突出党建引领。组织协调参与“满天星”工程建设的师生与所在镇(街道)的干部职工,建立“满天星”工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工作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志愿者按组织程序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已有107名学生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5名学生预备党员按期转正。

60f474cc0da6fc21fbb764d9866345c.jpg

四是“线上”“线下”结合。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学生加入各村(社区)的“当家人”微信群,老师加入各镇街“工作群”,实现新时期的“知识青年”上网入群。协助镇(街道)村(社区)班子,为群众进行法律政策的解答,收集群众的法治呼声,反映群众的法治诉求。在寒暑假,师生按照领导小组秘书处的统一安排,到所在村(社区)开展专业调研和实地考察,地方为师生提供相应的便利和服务,“满天星”工程成为在校学生走出教室的第二课堂,走向社会的大熔炉。

baf6750fc82743b572a79e2866f72f6.jpg

截止目前,“线上”“线下”共开展9657次普法宣传,参与调解747起矛盾纠纷。2021年至今,全区实现重大敏感时期信访“零进京”,特殊人群“零肇事”,森林火灾、重大民转刑案事件“零发生”的阶段性成效。

强化人才选育,延伸“法治伞”面

一是摸清人才需求底数。采取村(社区)摸底、镇(街道)核实、区确定、校统筹的方式,摸清各个村(社区)“法律+”人才需求,分类建立产业类法律人才、调解类法律人才、劳务类法律人才、就业类法律人才等“法律人才需求清单”,西南医科大学根据需求选派对应人才。

微信图片_20220531094609.jpg

二是加强校地“双向培育”。改变传统学校“单向输出”人才的固有模式,创新开展地方与学校人才的“双向培育”,采取“学生+干部”结对学的方式,由法律专业学生手把手向村(社区)干部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基层“法律明白人”;基层干部面对面传授在校学生基层调解技巧,提升师生法治实践经验和群众工作能力,全区基本形成“法律顾问+村(社区)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满天星师生”的乡村依法治理骨干体系。

微信图片_20220531094617.jpg

三是擦亮队伍精神底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精选纳溪区革命烈士陵园、护国战争纪念馆、鼓楼山解放军剿匪遗迹、蝴蝶画工作室等20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示范基地。各中队线下第一课,都是组织师生参观示范基地,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感悟鲜活的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简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从而实现校地共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加强考核激励,撑牢“法治伞”杆

一是加强法治服务过程考核。编制“满天星”工程工作手册,每年由“满天星”工程领导小组秘书统一收集,作为学生年度考核依据。

二是强化法治服务结果考核。建立健全“满天星”工程考核机制,明确每个中队每年撰写调研文章不少于1篇;大队每年撰写调研文章不少于2篇。

三是加强正向激励。每年由校地双方共同开展十佳最美的“星星”评选,对优秀中队进行表杨。按老师每人每年2000元、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对法律服务产生的工作经费按实予以报销。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