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对比发展感党恩,记住乡愁跟党走,东坡区英勇社区农民自办村史馆

来源:东坡区委宣传部 作者:陶广汉 刘矜 袁乙戈 发布时间:2021-11-19 13:29:47

金秋时节,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英勇社区,茂密的竹林掩映着永济古桥,林盘河边的水碾、水磨依旧保留,在邻近新落成的“社区村史馆”里,参观着一件件农耕文化的老物件,目睹着一张张旧貌与新颜对比的发展图,细听着社区书记逐个场馆生动的讲解,过去岁月的气息让一居民小组80岁的张绍华与老伴何淑玉深有感慨,“馆内展出的这些村史内容,大多是我们上年纪的人经历过的。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应该让更多人来村史馆接受教育,看变化、感党恩、跟党走,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1637299504(1).jpg

尚义镇英勇社区党委书记罗朝建介绍,由原英勇村与天伦村合并的英勇社区,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处眉山经开区新区核心区,紧靠岷江现代农业园区、成乐高速公路眉山服务区、眉山市政水碾河公园,周边与太和镇、大石桥街道、通惠街道接壤,成乐高速、成昆铁路、观光路三条通道纵贯全境。村落水清岸绿、坝区水源丰富,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蔬菜等传统粮经作物为主。全社区3800亩耕地,土地流转率早已达到100%,靠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成为居民收入的一大来源。

近年来,随着川菜博览园项目、经开新区医药产业项目、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观光路项目等多个项目建设的启动,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征地拆迁,将使社区3776个农民面临失去土地,整体由农民转变为居民,社区世代形成的村落历史文化、地貌特征和产业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有的乡村文化资源也面临消逝的可能,成为人们逐渐淡忘的记忆。

1637299511(1).jpg

回往过去,留住乡愁。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从英勇社区从当地拥有的农耕文明基础、地处城郊、交通发达、田园优美的实情出发,依托辖区曾经兴旺的顺河场古街遗迹可见,河盘昔日的水碾、水磨以及古井保存完好,明清时代改建的永济古桥翠竹掩映等深厚农耕文明底蕴优势,着力从挖掘和整合本土农耕文化和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入手,把打造“社区村史馆”既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载体,又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首选大事来抓,突出以“对比发展感党恩,回望历史记乡愁”为主题,以年代时间节点为线索,以村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宗祠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农耕用具、展望未来发展等内容为切入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突出特色亮点,统筹规划设计,完整展示社区历史变迁的崭新变化,让群众留住乡愁记忆,吸取前进精神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凝心聚魂。

1637299522(1).jpg

从该村史馆建设4月初开始启动,在东坡区、镇联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帮助下,以社区书记罗朝建为首的6名班子成员,充分利用各自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的优势,倾其全力,四处奔波,通过集中走访辖区老村民、老党员、老干部、革命历史人物、现存遗迹遗址,到区档案馆查阅社区历史资料,多处考证农耕历史文化实物。在此基础上形成2万余字的村史简介资料,收集和动员农户自捐过去灌溉耕田用的水车、犁耙;破壳碾米的擂子、水碾;遮风挡雨用的蓑衣;做木工活用的锯子以及“老三件”、旧古董等老旧实物100余件,从近千张各类图片资料中精选老旧图片50余张和部分视频资料,还收集到记载当地人10代300多年的戴寺堂牌匾。在此过程中,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右侧,共投入集体自有资金20多万元,分三个板块新建成120平方米的“社区村史馆”,并把邻近竹树林盘的原顺河古街、古井、旧水碾、旧水磨以及改建数百年的永济古桥等遗迹遗物融合为一体,使“社区村史馆”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通过实物陈列、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影音媒体的形式,来展示村落历史变迁、革命英雄人物、村风民俗、乡贤名人、农耕文化、人文地理、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经过六个多月的打造,村史馆10月底建成开馆,对社区内外群众实行免费开放,旨在让广大群众在接受村史教育中记住那份美丽的乡愁,从而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该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1637299530(1).jpg

“为进一步打造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我们还将立足社区地处城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人气兴旺的优势条件,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村史馆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入园务工开辟新路,使之成为失地农民长效增收的主导产业,不断为城郊型经济发展振兴赋能提档。”英勇村社区党委书记罗朝建信心满怀地表示。

“像英勇社区这样有农业遗产、有特色、有底蕴、有亮点的村史馆,目前在东坡区还少见”。陪同采访的尚义镇有关负责人直言。

 

(陶广汉  刘矜  袁乙戈)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