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

来源:四川工商学院成都校区 作者:宿欣芮 发布时间:2021-10-28 22:27:57

如今,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小朋友们对物质的认知和需求好像在逐步扩大,他们时常分不清“我的”和“他的”。

有的小朋友就会下意识将自己想要的“占为己有”,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学校里他们没有人及时告诉他们“偷”是不对的,小朋友就会一直坚持,并且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最终,一直意识不到“拿走它”有什么不对,就会成为长大后一直的“病”。

如果说在儿童时期“偷”是一种小朋友无意识行为,那在一定的年龄以后,那群没有改变“偷”的小朋友,就会去“偷”一些他们已知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是一种欲望和安慰,或是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安慰。

我身边有一个“小朋友”,他还未成年,属于青少年,他已经对“借”、“拿”和“偷”具有一定的判辨能力,但他仍然还是有“偷”的行为。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他的“癖好”。在小时候,他偷偷用家里人的生活用品:化妆品、剃须刀、发饰等等,这或许是儿时不懂事的好奇和爱美,但在后演变成“偷”走发饰、小玩具、甚至是家里人的钱,当这件事严重到一定程度,他的父母开始一遍遍交,强调这件事的严重性和对错性。他看似收敛了,但实际更加严重了,从拿走小饰品、玩具到钱,再从小金额的钱和大金额的钱,而且做事越来越有计划,让家人无从下手,或许知道是他做的,但没有证据,他也会撒谎。就算有了证据他承认了,也没有太大的悔意,感觉这种“偷”是理所当然的。

我想,对于他“偷”的原因:第一,小时候因为家人对他的一些物质需求没有满足到,他就选择了“偷”;第二,他小时候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和倾诉,当他知道“偷”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将他精神的欲望转移到了物质欲望上;第三,在学校还可能是和同学的相互比较、报复等心理,通过“偷”父母的钱,买东西。最终,“偷”就成为了他自我满足的途径之一。

或许在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家庭,父母应该在小时候就教孩子理解物品的“所有权”,同时再引导“借”和“偷”的区别,然后在出现问题后,学会先了解,再教导;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教育引导,通过绘本或者课本对小朋友进行引导且加深印象。(宿欣芮


责任编辑:刘华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