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索玛花开·‘嶲望’雨露普法”品牌建设,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群众语言障碍和法律需求痛点,越西县人民法院创新推出“彝语普法小课堂”视频,聚焦群众身边高发的法律问题,通过“线上+线下”、“集中+日常”相结合的模式,将法治“雨露”精准滴灌至基层末梢,取得显著成效。
一、 精心制作:聚焦民生关切,本土语言精准释法
针对基层群众普遍反映的婚姻家庭矛盾、民间借贷纠纷等法律困惑,我院雨露普法队,组织精通彝汉双语的法官精心制作了《“嶲望”雨露彝语普法课》视频。视频内容摒弃晦涩法条,采用彝语讲解为主的形式,选取贴近群众生活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事、民间借贷等关键法律知识点。内容设计力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确保彝族同胞“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二、 集中滴灌:村民大会播放,引发热烈反响
首期制作的《“嶲望”雨露彝语普法课》视频,于近期在贡莫镇汉扎洛村的村民大会上进行了试点播放。利用村民集中开会的契机,将法治宣传精准“滴灌”至目标人群。视频播放过程中,放映室里挤满了村民,反响积极。村民们普遍表示:“用我们自己的彝语讲法律,讲的是我们身边的事,一下子就听明白了!”“以前遇到借钱不还、家庭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知道该找什么法、怎么用法了。”这种“用母语讲身边法”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普法的亲和力和接受度。
三、 广泛浸润:“村村响”常态播报,全域覆盖润物无声
为最大化延伸普法触角,实现“雨露”普润全域,我院将《“嶲望”雨露彝语普法课》视频在全县范围内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同时,充分利用覆盖各乡镇乡村的“村村响”广播,将精心制作普法视频音频化,在每日固定时段进行滚动播报。将法治的声音通过乡村大喇叭,传递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庄。这种“空中课堂”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群众在劳作间隙、茶余饭后都能随时听到“身边的法律知识”,实现了法治宣传的常态化、广覆盖和深浸润,真正将法律知识如“绵绵细雨”般无声渗透到基层土壤。
本次彝语普法小课堂视频的制作与推广,是“嶲望”雨露普法品牌深化“精准滴灌”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以母语普法,彻底打通了法律知识传递的“最后一米”,提升了普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下一步,我院将持续丰富彝语普法小课堂内容库,不断深化“雨露”普法的精准性和覆盖面,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持续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