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75600里接送路迎来的灿烂阳光

——布拖县吉地哈日一家的移风易俗故事
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司法局 作者:阿力色呷 程志华 郭舒蔓 发布时间:2022-11-24 17:28:12

75600里有多长?比3条红军长征路还长600里。75600里是什么?是9年求学路上,布拖县则洛乡苏嘎村一名父亲接送孩子的总里程。

父爱无言却有声。这名叫吉地哈日的父亲,用最朴实的坚持,给予了孩子灿烂的阳光和明媚的春天。

全家福.jpg

望改变:受陈规制约更坚定让孩子多读书

1963年,吉地哈日出生在布拖县特木里镇苏嘎村的一个彝家山寨。

过去,山寨里只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通往县城。父辈们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不懂得让孩子们去读书学习,便按一代代传下的习俗为孩子订“娃娃亲”,早早结婚生子。

那个年代,吉地哈日也错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

1985年秋,布拖县民族中学初中部招收2个民族住校重点班,已经21岁的吉地哈日读上了重点班。吉地哈日懂得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三年初中生活里他时时刻刻努力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没上过小学基础太差,考中专时他落榜了。

同班同学中,不少考上了中专,后又通过招工、招聘和招干参加了工作.....受文化基础差带来的过往求学经历,深深刺痛着吉地哈日。

返回苏嘎村老家娶妻生子后,吉地哈日在心底默默下定决心:要尽全力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决不走父辈路。

1993年10月,吉地哈日和妻子米色么日各的大儿子吉地辽日出生。自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吉地哈日便告诉妻子,绝不给孩子订“娃娃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读书,不能让他们再重沓覆辙。

1996年,大儿子吉地辽日该上幼儿园了,吉地哈日克服各方面困难,送孩子进了布拖县幼儿园。

幼儿园毕业后,吉地辽日在县城关小学读上了书。

土墙.jpg

坚持:长达75600里的9年风雨接送路

布拖县城关小学位于县城内,而从吉地哈日所在的村寨到县城有14里土路。

山高坡陡,“晴时一身灰、雨时一身泥”成为了“家常便饭”。9年义务教育阶段,吉地哈日主动扛下了接送孩子的任务,夫妻俩都把接送孩子完成读书一事当作神圣的“使命”来完成。

“你负责每天的吃饭穿衣,我负责每天的接送。”每晚睡觉前,妻子都会把孩子第二天的衣裤鞋子准备好,天亮前起床烧火煮饭,准备好父子俩的早饭和午饭——烤荞巴、煮土豆,吃完早饭便匆忙出门,前往14里外的学校上学。

每天用脚步来回丈量14里山路,很辛苦。父子俩出发得再早还是常常迟到,为解决这问题,吉地哈日咬牙花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专门接送吉地辽日上学。

周而复始。3000多天的求学岁月里,夫妻俩和孩子一同咬牙扛了过来——负责家中内务的妻子米色莫日各,既要管地里庄稼,又要煮饭喂猪养鸡,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操持。负责接送孩子的丈夫吉地哈日也不轻松: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他推着自行车和孩子,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小心翼翼;雪天,刺骨的寒风和大雪冻僵手脚,他护着孩子艰难前行。

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吉地哈日也不敢闲着。他在县城里打了一份零工,常常饿着肚子忙碌到孩子放学。

小小年纪的吉地辽日,揣着感恩咬牙坚持着求学路上的不易。

午间时段,是学生们习以为常的饭点,别的学生都被父母接回家吃饭,而吉地辽日只能待在学校里,啃着母亲给他准备的土豆和荞巴囫囵裹腹。有两次,赶上家里有急事,母亲没来得及给他准备午饭,父亲也没来得及接他,吉地辽日饿晕在了回家的路上,邻居发现后把他背回了家。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哪有这样的道理让孩子吃这些苦!”孩子饿晕在路上的事惹恼了吉地哈日的姑妈,她要求吉地哈日必须让孩子结束学业回家,尽早定亲结婚生子。亲戚朋友和邻居也都纷纷劝说吉地哈日夫妇让孩子回家劳动当帮手,没必要那么辛苦去县城读书。

苦,是真苦,但吉地哈日并没有动摇初心。他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姑妈:必须改变孩子不读书、早婚早育和大办丧事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接受系统教育才能改变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就这样,吉地哈日用75600里接送孩子的路程践行着自己的初心。2006年,吉地辽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凉山州民族中学初中部。

吉地辽日.jpg

行信念:打工可以治标教育才能治本

2006年秋,吉地辽日的弟弟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吉地哈日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租下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带着两个儿子在西昌求学。

而他自己,依旧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顺利在西昌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每月有500元的固定收入。

这500元,也是父子三人的全部开支。当时,妻子负责留在老家,种上蔬菜粮食,养上鸡羊,为两个孩子的营养供给当好“后勤”。

这样的决定和举动,在当时的布拖可是开了农民进城陪孩子读书的“先河”。

2008年,三女儿顺利考上了西昌的一所小学读书,吉地哈日又动员妻子到西昌打零工。勤劳的妻子找到一份保洁工作,每月有270元的收入。

吉地辽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到他家的窘境后,主动每月资助他100元生活费,节假日还经常热情地招呼一家人去家中做客。善良勤奋的吉地辽日也感染了其他老师和同学,纷纷捐款资助,让他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的吉地辽日把所有的关爱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

学位仪式.jpg

2009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凉山州民族中学高中“珍珠计划”班;2012年,吉地辽日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吉地辽日被同济大学保送到空军工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畅游在“浩瀚无边知识海洋”的他,继续在校攻读博士学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今年7月,完成博士学业的吉地辽日被分配到某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成为了国家航天科技人才中的一份子。

吉地哈日的小儿子和女儿也相继大学毕业,全家人通过努力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日子。

吉地辽日演讲3.jpg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现如今,布拖也迎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春天,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快速提升,百姓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工可以治标,教育才能治本。”当这句看似平凡朴实的话从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的吉地哈日口中说出时,更显得掷地有声。26年来,夫妻俩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认定“订娃娃亲、包办婚姻、大办丧事等陋习是幸福人生的‘拦路虎’”,闯出了一条开明开放的康庄大道。

以身作则的美好光芒,也照耀感染着更多的百姓:“抛弃陈旧观念,让孩子去读书学习,才是改变人生的最佳路径”。

(阿力色呷 程志华 郭舒蔓)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