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沐川县是全国知名的魔芋产地,享有“中国魔芋之乡”的美誉。2024年,全县魔芋产业以7.2万吨年产量、18亿元综合产值、2300万美元出口创汇的规模稳居全国行业前列。近年来,沐川县法院紧扣全县“百千万亿”魔芋产业发展战略,创新打造“魔芋法庭”,将司法服务深度嵌入魔芋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用专业法律知识编织产业防护网,让“法治+产业”的双轮驱动在乌蒙山水间稳步前行。
精准护航:产业链上的法治纽带
2023年,沐川县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导致魔芋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面对种植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理赔纠纷,沐川县法院第一时间联合农业农村局、魔芋产业服务中心及乡镇政府成立“田间调解专班”。
受理案件后,调解队顶着40℃的高温现场勘验受灾地块,对照气象数据与保险条款反复研判,结合《农业保险合同》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解工作。最终,芋农在半个月内就收到了326万元保险理赔款。“法官们现场调解,当场确认协议,没几天我就拿到了赔偿款,这公平正义真真切切送到了家门口!”领到理赔款的李大姐拿着调解书,脸上洋溢着笑容。
芋农的所需所盼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沐川县法院创新推出“1+N”田间法律服务模式,5名法官担任“法治田间管家”,通过建立“田间法律服务微信群”,开展“春耕护农”专项行动等,为芋农们实时解答土地流转、劳务纠纷等法律问题200余次。2023年以来,沐川县法院共审结涉魔芋种植保险理赔案件7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9天,服判息诉率达100%。
多元联动:源头解纷的“沐川实践”
随着魔芋产业的蓬勃发展,涉芋纠纷也逐渐增多。去年年底,沐溪镇魔芋种植大户张大叔就遇到了收购纠纷。他与收购商王某因魔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标准产生分歧,多次协商未果后,双方来到“魔芋法庭”寻求解决。
民事审判庭庭长张伟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魔芋纠纷调解队开展庭前调解工作。通过实地勘验魔芋质量、解析《魔芋种植回收合同》条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法官向双方阐明利害关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60%即时收购+20%损失分担+20%延期补足”的解决方案。
这一成功调解案例的背后,是沐川县法院构建的多层次司法服务体系:2023年与魔芋产业服务中心签订《关于有效助推魔芋产业发展合作的备忘录》,出台《司法服务魔芋产业九项举措》,建立涉农纠纷联席会议制度;2024年联合打造“魔芋协会调解员培训基地”,培育出一支由法院和农业专家共同指导的“魔芋纠纷复合型调解员”队伍。
这种源头解纷范式,既彰显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沐川实践路径。不仅如此,2023年出台的《沐川县人民法院魔芋产业巡回审判司法服务规程》,更将涉芋纠纷化解周期缩短至平均10个工作日,也让这种“法庭开在魔芋地”的场景悄然成为田间新常态。截至目前,沐川法院已多元联动化解涉魔芋产业链纠纷130余件。
立体普法:田间车间的“法治温度”
在沐川县底堡乡的魔芋种植基地,65岁的李大伯拿着刚领到的《一图读懂——魔芋种植风险提示》和《魔芋买卖合同范本》感慨道:“去年隔壁老张家没写清收购标准亏了三万多,今年法官把‘护身符’送上了门!”这番话道出了沐川县法院司法服务从被动受理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魔芋科技示范园内,“法官工作站”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涉农普法案例,魔芋龙头企业——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磊指着屏幕说:“去年出口订单激增时,法官们主动上门讲解国际贸易风险,帮我们修订外销合同条款,今年出口转内销,法官又根据我们的需求就知识产权保护、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及依法用工等进行了专题培训。”“法官工作站”与“巡回审判点”的常态化运作,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真正吃下“定心丸”。各专题“送法入企”活动自2023年以来已成功开展20余次,刘磊拿着新修订的《劳务合同》说:“现在用工纠纷少了,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
此外,沐川县法院还向魔芋行业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从科学制定保险方案到完善灾害救助预案,构建起立体化法治防护网。该建议被农业农村局全部采纳,并获评乐山市年度优秀司法建议。
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沐川县法院正积极探索建立移动法官工作站,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未来,沐川县法院将持续深化“法治+产业”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为魔芋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沐川县法院党组成员、常务副院长黄梦蛟向我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