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法官,我终于能踏实吃饭了!”八旬老人闫大爷攥着执行款,布满皱纹的双手微微颤抖。近日,古蔺人民法院执行局在办理一起特殊的赡养费纠纷案件时,面对身患重疾却长期拖欠赡养费的被执行人,以情理法交融的执行智慧,不仅为老人争取到生活保障,更促成三代人化解心结,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本案中,年逾八旬的闫大爷因长子长期未支付赡养费,生活陷入困境,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发现闫大爷的长子身患重疾,需长期治疗,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执行团队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走访社区、医院、银行等多方取证,精准掌握被执行人的实际困境和赡养能力。
第一次上门执行时,被执行人情绪激动:“我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拿什么养老人?”随即拿出厚厚一沓病历和缴费单。执行法官见状未采取强制措施,转而和被执行人促膝长谈。“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自身困难而免除。”法官一方面结合《民法典》解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另一方面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为被执行人协调落实医疗救助政策。
就在执行陷入僵局时,被执行人女儿小雨(化名)主动联系法院。“我从小是爷爷带大的,现在爸爸生病了,我愿意替他分担!”这个二十余岁的姑娘掏出攒下来的积蓄,哽咽道:“小时候爷爷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现在该我守护他了。”小雨的举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僵持的局面。在法官的引导下,被执行人和其子女当场支付了拖欠的赡养费,并承诺今后定期支付赡养费。
“赡养纠纷不仅是法律命题,更是情感考卷。”古蔺法院执行局法官表示,“面对特殊案件,我们既要坚守法律底线,也要用司法温度化解矛盾。”这场历时一个月的执行行动,最终以三代人携手重续亲情圆满落幕。未来,古蔺法院将继续聚焦涉老、涉弱群体权益保障,以刚柔并济的司法实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法治暖阳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