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关于深耕基层群防群治工作的思考

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 作者:党欣杰 发布时间:2024-03-05 11:16: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离不开群防群治力量的发展壮大。群防群治是国家与社会切入融合的路径和载体,是社会力量参与犯罪预防与治理的重要形式。当前,全球经济萧条、地区冲突和粮食短缺问题引发国际社会秩序动荡,难免冲击我国疫后经济恢复,进而导致国内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公安机关面对的社会压力空前巨大。为此,笔者就如何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动员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平安峨边建设中来,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谈几点认识。

一、做好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作为推动平安峨边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发动群众上,动员一切热心治安防范的积极分子参与进来,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在依靠群众上,有序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治安巡逻、情报搜集等,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群众工作上,坚持社会平安共建共享,通过大家都出一份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党和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二)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公安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公众参与,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渠道,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是转变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创新社会治理形式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探索,也是平安峨边建设的创新实践。

(三)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是推进平安乐山建设的重要举措。平安峨边建设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诸多矛盾、风险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牢固树立重在防范的理念,创新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前峨边县群防群治队伍基本情况

(一)“平安斥候队”人员情况

目前,全县物建各行各业人员加入到“平安斥候队”的队伍中。“平安斥候队”专注基层社会治理,主动参与情报信息搜集、社会治安联防、基层平安联创、基层法治联建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共建共治共享效能,形成“为我所用、听我号令”的工作模式。

(二)日常巡逻队伍人员情况

我县专职巡逻队由局机关值班组、巡特警大队和各派出所民警辅警组成,目前,日常参与巡逻的民辅警40余人,3个组开展城区治安巡逻防控工作。针对白天机关单位办公、人民群众办事的重要时段,对县委、县政府等重点单位和涉及民生的水、电、气等重点场所,以车巡、路巡为主的巡逻方式,开展“值守、保卫”式巡逻防控,全力维护社会面良好的运转秩序;针对每日18时30分至20时30分群众休闲、锻炼、娱乐的重要时段,对重要广场、路段、街区,以平衡车巡、路巡等贴近群众的巡逻方式,开展“护卫、服务”式巡逻防控工作,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针对每日22时至次日02时社会治安复杂、警情较多的重要时段,对酒吧、ktv、夜宵店等治安复杂场所,以车巡、路巡等巡逻方式,开展“盘查、清查”式巡逻防控工作,全力确保社会面和谐平安。

三、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群防群治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深。主要体现在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群防群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到位。有的地方治保会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认为严打才能出成效,才有震慑力,群防群治工作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引导、无人组织的状态。社区民警在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中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感觉无从下手。

(二)群防群治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多头管理、保障脱节、业务指导欠缺等现象长期存在,保安队伍的管理主体就有公安、乡镇(街道)政府、保安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和部门。一些物业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自建保安组织,各自为阵,基层公安机关未能有效地介入管理和指导。

(三)群防群治工作的社会力量不够专业。经济条件较弱的乡镇,群防群治组织特别是农村治保组织不断萎缩弱化,有的治保会只有治保主任一个“光杆司令”。很多地方治保主任身兼数职,工作效率低、效果不佳。有的群防群治组织年龄结构老化,队员身体素质差,缺乏专业知识。群防群治业务培训工作无计划、无目标,队员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群防群治工作的群众参与度不够高。大部分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不敢主动与身边的违法犯罪人员作斗争,不愿为公安机关的打击防范提供线索,有的群众甚至认为“社会治安与我无关”。

四、做好群防群治工作的建议

(一)凝聚党群共建合力,提升群防群治工作的治理效能。一是要明确组织体系。将群防群治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定期研究解决群防群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加强基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防范力量建设。二是严格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基层防范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群防群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把群防群治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进行考评,奖优罚劣。同时,确立公安机关在群防群治工作中的监督、指导地位,真正形成“政府牵头、公安监管、单位自律、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三是落实保障措施。由党委、政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村治保主任进入“两委”班子,同时对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治安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助。

(二)充分发挥公安职能,优化群防群治工作的体系管理。一是充实基层警力。要进一步做实做强派出所,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保证派出所有足够警力和精力组织指导群防群治组织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日常督导。公安机关要督促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组建群防群治队伍,督促内部单位、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明确防范职责和防范重点,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培训、监督、管理等一整套制度,促进群防组织规范化发展。公安机关结合日常群防群治工作开展情况和警情发案率综合分析各辖区乡镇治安情况,每季度组织治保主任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该项工作,助推群防群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

(三)推动治安多元防范,深化群防群治工作的网络建设。加强四张“防控网”建设:一是紧紧依靠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以派出所为主体,建立完善群防群治队伍参与巡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辖区全覆盖的群防机制,打造一张严密的“群防群治网”。二是以内部单位为点,以街面为线,以居民小区为片,以城乡结合部为面,将辖区街面、居民小区、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以派出所、巡特警为治安巡逻主要力量,以车巡和徒步巡的方式,密织“网格巡防网”。三是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集中居住的居民小区、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的安全保卫机制,实施封闭式管理,提高自防能力,织就严密的“阵地控制网”。四是进一步推进智慧安防,在居民小区、重点部位、重点单位、重点路段大力推广安装区域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声控防盗等高科技设备,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对接,织就严密的“科技防控网”。

(四)拓宽队员招募渠道,夯实群防群治工作的群众基础。广泛招募热心公安事业的各界人士,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一是要在常态化招募队员的基础上,按照类别,将现有的专职保安、调解员、网格员,以及交通协管员、快递员、停车收费员、物业保安、公交出租车从业人员等固有力量进行梳理分类,将其现有可用力量作为群防群治常规队伍和“基石”。二是要将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内的教师、医生、门卫、保卫力量,以及小区物业人员、街面个体工商户纳入群防群治义务巡防队员招募范畴,主要以联动的方式,开展邻里守护、组团防范、自保互保。三是要将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成员,如涉及重点人员帮教、矛盾调解、心理咨询等领域的队伍和人员纳入群防群治队伍,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要将上述人员纳入队伍数据库,按照单位、职业、住址、年龄、特长、联系方式等要素登记在册。注意区分类别,注明骨干、常态、临时等状态,便于层级管理指挥、按类别调度使用。

(五)加强队员培训管理,提升群防群治工作的质效素养。一是抓好骨干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多媒体宣传、发放平安法治志愿者手册、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治安防范与实际运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基本方法、如何做好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心理疏导等方面。二是抓好“新人”培训。由骨干人员围绕群防群治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等方面分层分批对新加入的义务巡防队员开展岗前培训,提升队员在群防群治、治安防范、信息报送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三是抓好常态宣传培训。通过两微一圈,大力宣传和展示群防群治工作风采、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平安乐山建设;要建立微信和QQ工作群,通过信息化方式,搭建群防群治信息共享平台,常态进行业务知识共享。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