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从《内务条令》谈锻造新时代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五渡派出所 作者:王界权 发布时间:2023-07-10 11:16:47

新修订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也是加强内务建设和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学习落实《条令》,对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四练”抓教育,铸牢忠诚警魂,催生队伍内动力

《条令》强调内务建设必须坚持政治建警。筑牢忠诚警魂要以“四练”为抓手,使学习教育与民警思想同频共振,催生队伍强大的奋进动力,永葆忠诚本色和初心使命。

一要突出政治历练固本。按照公安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属性,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把对党信仰植入灵魂,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二要突出思想淬炼铸魂。经常性开展宗旨教育、四史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等,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思想防线,明确为党为人民从警是天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准则。要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建立民警思想状况定期报告、分析制度,捕捉民警的思想动态,做到“三个知道一个跟进”,即知道民警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问题,及时跟进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激发民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三要突出实践锻炼提素。当前要重点解决部分民警文化程度高、实践能力低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师徒结对、师父带徒弟”、 机关下基层挂职等形式,鼓励民警到基层派出所等一线锻炼,让年轻民警长才干、壮筋骨、经风浪、强素质,真正让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磨砺锤炼,达到会做群众工作,会化解矛盾纠纷,会宣传法律政策,会侦查办案,成为能掌握社情民意、能掌握治安动态、能掌握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

四要突出专业训练赋能。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警种岗位特点,创新训练模式,采取以会代训、分期轮训、分片培训、案例会诊等多种方式,继续深化岗位大练兵、技能大培训、业务大讲堂、体能大训练、实战大提升,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不规范、办案不细致、技能不过关等问题,不断提升实战能力水平,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豁得出、打得赢。

二、聚焦“四化”抓管理,创新警务机制,提升队伍战斗力

《条令》明确内务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提升警务工作质效。

一要聚焦警务现代化。全面审视公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本着夯实基层,充实一线,服务实战和发挥资源最大功能的原则,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警务体系,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以派出所和实战部门为重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警力,真正把机关做“精”,实现指挥协调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把基层做“实”,提高派出所对辖区的打防管控能力;把实战单位做“强”,增强攻坚克难,能打善战的能力。积极推行大警种大部门制改革,把有限警力集中使用,合并职能相近部门,减少部门间推诿扯皮,提升工作整体效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要聚焦执法规范化。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队伍建设的保障线。要按照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树牢法治理念,改进执法方式,着力在明晰执法权限、规范执法操作规程、落实执法责任上下功夫,加强执法办案全流程、全要素、全环节管理,严格落实岗位执法责任制,持续强化执法监督和案件“五级审核把关”机制,全面实行错案责任倒查和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切实提高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每起案件经得起时间检验。

三要聚焦队伍正规化。公安机关部门、警种、岗位多,提升队伍整体效能就必须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做到岗位职责明晰,目标任务清晰,把各部门、警种、各项警务工作细化到部门,指标量化到民警,实行民警任务完成与奖惩、晋升、评先选优直接挂钩,使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切实解决队伍中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不断激发队伍生机活力,提升队伍战斗力。

四要聚焦内务精细化。《条令》对公安机关内务建设做了详细具体规定,从内部关系、警容风纪、日常制度、内务设置、办公秩序到接待群众、值班备勤、应急处突等,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及内部工作运转秩序,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民警的作风养成和团队精神,使内务协调、有序、高效运转,营造令行禁止、担当作为的优良警风,为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三、紧扣“四责”抓监督,严明纪律规矩,增强队伍执行力

《条令》规定公安机关内务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警。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严明队伍作风养成,树立队伍良好警风。

一要紧扣党委主体责任全盘抓。党建是公安机关的固本铸魂工程。要遵循以党建为引领,党建带队建,队建促工作,工作保平安的总要求,按照组织健全、领导坚强、制度落实、活动经常四个标准,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完善三会一课、民主测评、民主生活会等七项组织生活制度,建强基层党建阵地,让每个支部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坚守好一方阵地,维护好一方平安。

二要紧扣第一责任主动抓。“班长”是领导班子的“领头雁”。按照创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建树一流业绩、创一流公安精神的要求,自觉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带头执行条令、带头拼搏实干、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条令落实抓在日常、抓在经常,融入队伍建设之中,纳入目标考核之列,真正成为落实《条令》的标杆。

三要紧扣直接责任具体抓。坚持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手抓”,管人管事“一岗双责”,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时时盯紧“枪、车、酒、赌、毒、密、网”等敏感问题,常抓狠抓“稀拉松、冷横硬、脏乱差”等顽疾问题,坚持严在平时,管在日常,注重日常养成,防微杜渐,让民警感受到纪律无处不在,监督就在身边。同时,要进一步深化“阳光警务”和放管服改革,依法公开工作职责、执法依据、办案程序、法定时限、收费标准、监督方式以及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要紧扣监督责任严格抓。政工、督察、法制、警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协作配合,整合形成大监督的力量,从日常制度落实执行,开展《条令》的常态化监督检查,保证《条令》不折不扣落实。同时完善开门评警制度,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向“群众汇报”工作,听取群众意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检察、法院、纪委监委等部门联席制度,倾听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队伍建设,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四、围绕“四字”抓保障,营造干事环境,凝聚队伍向心力

《条令》要求公安机关内务建设必须坚持从优待警,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建立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健全依法履职保护机制,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一要在工作上体现惠警。公安工作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要切实保护好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等方面关心爱护民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经费上的支持,全面落实职级套改、评先选优。坚持以德为先、以绩为主,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建立起符合公安实际的选人用人和奖惩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民警得到实惠,形成职务靠实干、待遇靠奉献、奖惩看实绩的工作氛围。

二要在生活上体现暖警。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民警生活的不规律性,要建立强有力的警务保障,进一步改善武器装备、通讯装备、防护设施和交通工具水平,加快“五小工程”建设步伐,优化基层一线的工作环境,让民警始终能够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三要在健康上体现爱警。根据工作任务和实有警力,严格执行年休假和轮休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分析全员健康状况。开展民警心理疏导,倾听民警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民警牢固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及时解决民警的心理问题,疏解情绪、缓解压力,保障民警心理健康,积极向上。

四要在安全上体现护警。加强自身安全管理,始终绷紧安全之弦,自觉做到安全第一,防范在先,执法勤务要规范,警械武器使用要审慎,盘查检查要安全,处置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要稳妥,看管送押犯罪嫌疑人要提防,各类特殊警情处置要警惕,确保绝对安全。同时要建立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委员会,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依法维护民辅警的执法权益,对不实诬陷投诉举报,积极澄清正名,真正让民警执法有底气,队伍有士气,全力助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