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实施“四力四做”措施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09 09:47:46

今年以来,峨边公安局主动适应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以助力企业发展、打击涉企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为抓手,实施“四力四做”硬核措施,努力营造更稳定、更平安、更有序、更优质的营商发展环境,为全县经济发展贡献公安力量。

一、聚力推进“三个行动”,做实“进企联企”硬核。一是开展大调研。以大走访为契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收集企业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25条,逐一分解落实到人,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具体措施。二是召开座谈会。各派出所及相关职能警种每季度邀请辖区企业负责人召开一次警企共建座谈会,向企业报告公安机关护航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听取企业对公安机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通过警企共建、双向交流,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富有成效。三是推出硬举措。对内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警种任务清单,对外出台便民利企九条措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一网通办服务等举措,为企业办事办证、紧急求助提供“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质量。

二、着力解决“三个问题”,做优“便企利企”硬核。一是解决认识不高问题。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上级优化营商环境文件及会议精神,研究便企利企务实举措,部署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切实增强民辅警服务企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解决服务不优问题。在大电、沙坪电站等重点企业建立警务室,在全县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警务联系点,逐一落实责任民警,挂点联系,对口服务。严格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制,对企业的报警救助做到有警必接、有案必受、受案必查,切实解决慢作为、消极作为、不作为等问题。今年以来,共上门服务40余次,为企业发展解决难题25个。三是解决联而不紧问题。主动与12家重点企业建立新型协作机制,签订《警企共建责任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难题等形式,广泛宣传涉及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增强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从源头上防控经济犯罪案件发生。

三、全力抓好“三个重点”,做强“安企护企”硬核。一是强化风险预警。完善企业涉稳风险评估机制,根据风险程度评估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四个等级,对存在风险隐患的进行分类建档管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核查投资理财公司10余家,暂未发现异常。健全违法犯罪预警提示制度,常态分析企业人员职务违法犯罪的规律特点,定期向企业通报经济犯罪活动的形势特点和最新苗头动向,确保“防范在先”。二是严打涉企犯罪。始终坚持严打不动摇,对涉企违法犯罪,实行专案经营、落实专班盯办,争取做到快受理、快调查、快结案、快打处,全力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今年来,共破获非法采沙、盗窃等6起涉企案件,涉案资金600多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人。三是加强巡逻防控。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金融单位周边的夜间巡逻密度,防止盗窃、恶意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指导保安、“红袖标”等治安联防力量,针对性开展企业及其周边巡逻和安全防护宣传。扎实开展警企联勤联巡,通过面上严控、线上严查、点上严防,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四、致力完善“三个机制”,做好“尊企惠企”硬核。一是完善培训指导机制。定期组织治安、交通等部门,就安全防范、处突方法、逃生技巧等知识进行上门培训指导,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共开展安全宣传活动20余次、集中培训3次。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治安难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召开联席会议3次,解决治安问题2类13起。二是完善涉企执法机制。审慎采取扣押、查封、冻结企业账册、账号、大额款项等措施,健全公平、公开、公正执法长效机制,规范每一个执法环节,无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执法行为发生。三是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格各项警纪警规,严禁吃拿卡要、为钱办案、徇私枉法等损害企业利益行为,通过警务公开、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业主及从业人员监督,做到“阳光执法”,共收到加强企业治安管理意见和建议2类5条。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