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威远县警方全力做好高火险期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来源:威远县公安局 作者:史湘云 发布时间:2022-04-27 10:33:48

威远县森林覆盖率为40.62%,是典型的农林交错地区,县境内有省级慈菇塘森林公园和一个县国有林场、31个镇村林场,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农交错的复杂地形,传统的民俗用火和农业生产用火习惯,让威远县成为森林火灾易发高危区域。4月以来,威远县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市局总体部署,提前谋划、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全力做好高火险期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切实做到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实现无火无烟平安威远。


提前谋划,绷紧思想“安全弦”

一、局领导靠前指挥。当前森林防灭火形势依然严峻,为坚决守住“3.30”、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局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多次到高石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卡点及禾丰村、大湾村村委等地实地督导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及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班子成员严格落实24小时带班制度,并组织督察、森林警察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包村点、重点卡点,通过查询检查卡点工作台账、询问扫码登记落实以及值班值守、巡逻巡查相关情况对森林防灭火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二、全警种强化认识。印发《关于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3.30”及清明节高火险期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通知》,先后通过党委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部门会议、支部工作会等方式组织全警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全警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思想自觉。

三、全方位压实责任。坚决落实群防群治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和联系包片责任制,全面落实森林防灭火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威远县公安局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分区划片包点”工作责任体系》,对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包片督导巡查6次。成立防火督导组,按照“八有、三不放行”原则,组织警力常态化对各镇村组森林防火卡点开展督导工作180余次。


巡线控点,筑牢森林“防火墙”

一、巡好重点防火线。建立警民协作联防体系,组建“白+黑”24小时全时段巡逻组,出动警力400余人次,发动威远义警1000余人次,坚持“见烟就管、见火就查”原则,每日对高火险山、坟场墓地等重点区域开展滚动式巡查工作,及时提醒劝阻野外吸烟、随意用火、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等行为。先后制止吸烟行为8人次,铲草烧灰2人次,劝阻文明祭祀165人次。

二、守好进山关键点。组织100余人次参与公安机关包保镇村、林区卡点值守,先后检查车辆100余台,收缴鞭炮20余饼,火源70余个。同时,对全县重点林区、重点路段、重点设施等开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拉网式巡查300余次,检查重点部位240余处,排查化解隐患16处。

三、构筑林区防火墙。今年来积极参与防灭火培训演练3次,持续强化公安机关在发生森林火灾火情时的处置能力,能做到迅速火场警戒、交通管制、治安管控和线索摸排等,并不断提高各警种及相关部门体系的协同配合与实战能力。


以宣促防,全民防火“入人心”

一、防火宣传进校园。充分利用警校共育平台,组织100余名法制副校长深入全县中小学,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进行森林防灭火教育,积极开展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森林草原防灭火”活动,师生参与率达100%,发放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告家长书8万份。

二、典型案例强警示。立足公安自媒体平台,充分发动威远融媒、最内江、内江头条等本土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推介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5例,以身边人的“活教材”,让警示教育“感同身受”, 以案示警、以案示宣、以案示法。通过“以案释法”对相关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宣传,提高社会公众森林防火意识,确保处处讲安全、人人受教育,真正做到警钟长鸣。

三、全民宣传氛围浓。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制作防灭火宣传短视频3条,通过手机视频彩铃、抖音、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方式广泛投放,覆盖人群近10万人次。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通过挂横幅、贴海报、立标牌、小喇叭及LED屏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在重要路段、中小学校、进山公路道口、火灾易发地等区域多次宣传森林防灭火安全知识,累计发放宣传单、提示卡、挂历2000余份,张贴案例100余处,对林区春游踏青、祭祖人员禁火宣传300人次。(史湘云)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