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三个强化”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效

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5 10:06:15

今年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主动融入平安峨边建设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改革方向,积极探索、主动归纳,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基础性手段,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防火墙”,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一、重心前移,强化矛盾纠纷排查。一是紧盯日常警情。根据警情研判分析,针对日常接处警工作中掌握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查明事实、固定证据,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调解工作,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控制在萌芽,防止矛盾激化、形成爆点。依托警情研判、电话回访,对7起劳资、婚恋等极端警情,13起涉精神病人警情进行“回头看”,对10余名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走访了解和风险评估,确保全部纳入视线。二是综合研判预警。加强对辖区内矛盾纠纷的综合研判分析,逐一开展风险评估,每周进行一次汇总,分类梳理诱因、时间、单位、涉及人数等要素,建立矛盾纠纷台帐,精准研判各类社会矛盾和重要事件发展趋势,主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三是深化警网融合。深入辖区各村组、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开展排查走访,充分发挥“一村一辅警”和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摸清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隐患的苗头,重点掌握可能导致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深入了解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通过走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7起。

二、整合资源,强化纠纷化解效能。一是推动多元化解。按照“全县一盘棋”的要求,加强与信访、司法等职能部门单位等在纠纷摸排、源头化解工作中的衔接配合,全力构筑“责任明晰、衔接紧密、流转顺畅、配合有力”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创新打造了“笋山警务”“警护阿依”品牌,扎实做好采笋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重点人员管控、未成年教育保护等工作。今年以来,通过执勤民警常驻笋山、笋山巡逻等方式成功处置打笋纠纷警情31起。二是优化分类处置。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建档、分类分级施策;对危害程度、激化矛盾、涉访涉诉等因素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将各类矛盾纠纷进行“高中低风险三级管理”,分别采取相对应的处置措施。对争议事项简单、责任明确的一般矛盾纠纷,按要求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调处。对长期得不到化解,可能激化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积极争取属地党委政府支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力量予以解决。今年以来,共召开信访矛盾化解联席会6次,成功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1起。三是织密防护网络。全面整合视频监控、治安卡口等资源,实现了“辖区一张图、一张网、一站查”,大大提升警情处置和应急处突的快速反应能力,打造出“定点、盖面、控线”的全要素网格防控体系。推进新一轮“电子围栏”工程,布建形成环县防控圈,为全县治安巡防提供有力支撑。

三、精准施策,强化矛盾处置重点。一是强化多维宣传推广。主动融入党建引领末梢疏通工程,深化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先后组织发动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700余人次参加义务巡逻、反诈扫楼宣传等活动,营造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态势,全面提升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有效减少各类纠纷的发生。二是强化重点人员管控。按照“一个不漏、尽在掌控”的原则,会同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重点涉稳人员逐一建档立册,对其交往人员、关系人、微信号、车辆信息等应采尽采,为信息研判做实基础。结合“一标三实”“上门走访”等工作,切实掌握重点人员思想动态、上访诉求,配合做好源头管控,积极推动信访积案化解。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多年信访积案3件,防范化解重大涉稳、个人极端苗头事端4起。三是强化案件回访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主动向后延伸,把回访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规定动作,加强警民沟通,耐心听取群众对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巩固调解工作成效,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通过建立跟踪回访工作机制,落实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走访了解双方当事人履行协议情况,督促责任方如约履行协议,巩固调解结果,确保矛盾纠纷类警情案结事了、动态清零、化解销账。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