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攀枝花市法院民事简案和小额诉讼工作推进会在西区法院召开。会后,攀枝花西区法院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民事简案团队树立“简案不简、快出精品”理念,因地制宜,结合辖区案件情况,扎实推进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便捷的解纷需求,推动民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小额诉讼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10.32天,远远低于简易程序19.13天的平均审理天数。2021年以来,攀枝花西区法院立案庭和简案团队以简易程序办结的1246件,其中调解结案436件,撤诉的509件,调撤率75.84%。适用小额诉讼调解结案25件,撤诉301件,调撤率达97.90%;判决4件,占1.20%;裁定不予受理3件,占0.90%。审结案件中无申请再审及信访案件。
该法院充分认识小额诉讼在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提高司法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采用多项举措全力推进简案快审和小额诉讼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由院长亲自部署,分管院领导督促指导,在推进简案快审机制过程中边总结边改进。二是明晰工作任务。凝聚共识,破除“不想、不敢、不会”思想瓶颈,在建机制上做文章,制定该院《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及简案快审的规定》《西区人民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民商事案件规定(试行)》。三是配强审判力量。由立案速裁团队和民事简案团队具体办理小额诉讼程序案件,挑选审判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全面的审判人员作为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法官,确保案件审判质效。四是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审理小额诉讼案件法官的示范效应,以速裁法官为例,以点带面,推动小额诉讼案件审理工作全面展开。
规范审判流程,加强协调联动。一是门诊式优化庭审关卡。对类案试行集中排期、开庭、宣判,归纳整理类型集中审理要素,大力开展要素式审判,突出案件争议焦点,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有机结合,提高庭审效率。二是零距离优化送达关卡。充分运用一站式送达服务平台,将送达事务统一集中,通过电话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等多元化手段,大幅减少送达时间。三是分离式优化周期关卡。将材料收转、集中扫描、统一装订、集约送达一并剥离至诉讼服务中心,让简案团队人员从辅助性事务和执行事务中剥离,确保集中精力审理案件。四是常态式优化沟通关卡。对类案批案注重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确保快审思路、裁判尺度达成一致。
层层压实责任,严格审批制度。一是从严管理,确保提质增效。利用全市法院开展“案件审理期间”和“纠纷在院时间”双向考评机制试点工作契机,该院以诉前调案件为切入点,采取重构诉前调案件管理方式,做实诉前调案件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共通过诉前调解办结民商事纠纷655件;要求立案速裁团队及派出法庭,严格履行诉前调解职责,必须每案调解,不得选案调解,调解应当实质化进行,调解不成的立即流转至简案团队,减少简案团队筛选案件时间;高效利用案件质量评查结果,将裁判文书、庭审、重点案件“三评查”结果应用至审判业绩考核、评先评优中,以评查倒逼质效提升。二是把握强作风要求。实行青年干警导师制度,发挥优秀法官“传帮带”作用,在民商事审判领域创新构建“红树林”审判团队模式;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扎牢“制度铁笼”。
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释法明理。一是改变立案流程,实行优先排位。在立案时根据“小”“简”“普”的顺序,依次筛选分流,对于符合小额诉讼适用条件的案件,实行程序前置,优先排位按照小额诉讼案件立案。二是简化庭审方式,灵活组织庭审。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庭审可以不区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阶段,允许当事人在举证的同时一并发表辩论意见。三是加强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的宣传和释明。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于前来起诉的当事人,介绍小额诉讼“快、简、便、省”的优势,在立案时还向当事人进一步介绍小额诉讼相关问题,增强当事人对小额诉讼制度的了解。四是加强案件审理中的释明。在小额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要求审判人员不仅要随时向当事人讲解小额诉讼的程序知识,充分释明小额诉讼的风险,还要根据案件情况和审理进程对于实体法律适用问题进行释明。
下一步,该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深入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宗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让小额诉讼、简案快审程序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