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优化资源、深化治理、强化预防,撑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治蓝天

——荥经法院“三化”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来源:荥经县人民法院 作者:梁国琴 发布时间:2022-05-31 14:36:47

2022年以来,荥经法院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多举措持续加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用爱心和责任守护未成年人的法治蓝天。

优化审判资源,全面推进涉未案件专门化办理

一是重视少年法庭机构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对少年审判工作的组织领导,2020年12月,荥经法院按照全省基层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在行政审判庭,加挂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牌子,但未成年人案件还未实现专门法庭专门审理。在内设机构改革前,荥经法院未单独设立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此时少年法庭从“无”到“有”。

二是调整少年法庭审判模式。为集中发力、全方位、统筹性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治理,2022年1月,荥经法院党组研究决定在繁简分流基础上持续设立专业审判团队,调整由院审管办(研究室)统一专门化办理涉未成年人的民事、刑事案件,此时审判模式由“散打”变“集中”。

深化问题治理,全情提升解除未成年忧患效能

一是关爱上门有温度。遇被告不接电话的涉未案件,荥经法院在通过人民法院送达平台直接电子送达后,考虑到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又多次前往被告家中或所在乡镇上门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在处理好案件的同时,审理法官抽出时间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回访,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在“六一”前夕分别对涉刑事犯罪和抚养费纠纷案件中的未成年当事人进行回访,让未成年人树立平等、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

 

1653979050(1).png

回访未成年人当事人

二是督促教育有力度。3月9日,荥经法院向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缺位家长发出全市首份《家庭教育令》,督促当事人父母认真履行监督管教责任,教育孩子遵纪守法;5月20日,荥经法院针对家庭教育管理缺失未达到发放教育令程度的涉未案件,创新随案发放全市首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向为人父母者提个醒,通过“以案说法”方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家庭教育。

 

1653979086(1).jpg

发出全市首份《家庭教育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

三是答疑解惑有宽度。创新拓展深化“护苗”行动,通过院校携手,让学生自主发现、收集问题,法院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在学法中的盲区和短板后,宽度答疑、精准普法。该项行动将法院普法知识与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假期生活中学会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实践化,通过担当“纠纷观察员”“法律实践员”“调解小能手”等各类角色,围绕发现的争执纠纷与问题事件,在法治方面展开理解、思考与运用。

强化源头预防,全力构筑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墙

一是做好针对学生的法治宣传,引导自觉遵循。2022年,荥经法院由此前的10名法治副校长增至15名,覆盖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15名法治副校长深入开展“向阳花”普法行动,推动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截至6月1日,法治副校长深入县域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禁毒宣传、校园霸凌宣讲、自我安全防范及法院开放日邀请学生旁听庭审等以学生为宣传对象的专题化法治宣传8场次。

1653979126(1).jpg 

二是做好针对家长的普法宣讲,注重环境熏陶。以学校组织召开年级家长会为契机,5月12日,荥经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秦明文向严道一中300余名家长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解决家长家庭教育困惑;组织干警开展“法佑成长”家庭教育活动, 活动涵盖家国情怀、崇德向善、学习知识、身心健康、自我保护、自立自强等内容,带头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注重在审判活动中向当事人父母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的重要性。

 

1653979139(1).jpg

     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              开展“法佑成长”家庭教育活动

三是做好针对行政部门的建议,突出社会协同。发挥审判的教育引导作用,向教育行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构建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区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综合保护。向学校及教育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建议有计划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典型法治警示教育案例的庭审观摩以及学校和教育部门如何履行监管职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均得到积极响应。

(梁国琴)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