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高质效之路:在学思践悟中淬炼履职硬本领

来源:犍为县检察院 作者:甘泉 唐雯 陈炬杰 发布时间:2025-07-15 17:24:26

为期五天的乐山市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专题培训暨第三期优秀年轻干部素能提升班圆满结束。该培训内容覆盖广泛深入,理论与实践交融并重,为参训学员指明了方向、夯实了根基、拓展了视野、锤炼了能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培训体会与感想吧。

image.png

舒元琴 犍为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五天的培训,民事检察的温度、行政检察的力度、公益诉讼检察的广度,在我心中交织成一幅立体的法治图景。那些曾停留在法条里的词语,经案例的浸润、名师的点拨,渐渐有了鲜活的肌理与厚重的分量。

民事检察如涓涓细流,于细微处照见司法温度

从虚假诉讼的抽丝剥茧到执行监督的步步为营,我忽然懂得,每一次对裁判偏差的纠正、对程序瑕疵的补正,都是在为当事人的权利土壤松土施肥。它不像惊雷般震撼,却以“润物无声”的坚持,让公平正义在个体命运里扎根生长。

行政检察似利剑在鞘,于公权边界处校准天平

当老师讲到某起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中,检察官如何通过一份检察建议,让久拖不决的民生工程重启施工,我恍然明白,它的价值从不在“对抗”,而在以法律为标尺,让权力运行有边界、权利救济有路径。这柄剑,出鞘是为了守护“官民”之间的法治平衡,入鞘时便成了社会治理的稳定基石。

公益诉讼检察若长空万里,于广阔处守护公共福祉

周永杰检察官《生态环境司法理念和实践》课上,提到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原”,如醍醐灌顶。心中突然觉悟,办案不仅是工作,更是探索未知、守护正义、实现价值的生命历程,还原天地的天然而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这不是说的公益诉讼的意义吗,不是我一直追问的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吗?江里的水、河里的鱼、山上的树、天上飞的鸟、地里的土、老百姓碗里的饭,它们都有自己的意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让它们不被人为破坏,守护它们成为它们本来的样子,庄子这句话深刻提醒我,永远热血、灵动,不做一个法制机器,而要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检察官,真就是敢于追寻“案件真相”、善是“如我在诉”、美则是“法理情融合”,求极致办好每一件案子,不辜负使命。

更触动我的,是三者之间无形的脉络。一起环境污染案里,民事赔偿关乎个体损失,行政监督追问监管责任,公益诉讼则守护整片土地的未来,三者如同齿轮咬合,让法治的守护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这让我想起古人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检察工作的深意,或许正在于以专业精度丈量公平尺度,以系统思维拓宽守护维度。

image.png

苟楚云 犍为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五日学习,收获满满;征程新启,步履更坚。我将把此次培训的丰硕成果转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时刻牢记“高质效”的核心要求,不断精进专业能力,永葆对检察事业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以优秀检察官为榜样,将办案实践视为滋养生命的源泉,以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耕每一起案件,在能动履职、精准监督的检察现代化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理念升华,视野洞开,情怀激荡

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集中输入,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感悟良多:“高质效”理念铸魂,责任使命愈坚。开班第一课如黄钟大吕,使我深刻体悟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检察履职的生命线,是践行法治思想最直接的体现。这绝非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融入血脉、刻入骨髓的政治责任与职业操守,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办案环节都追求极致,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专业素养多维精进,融合履职视野洞开

课程横跨“三大检察”,理论与实务深度交融。生态情怀与职业热爱,激荡前行力量。《生态环境司法理念和实践》课程内容扎实,而周永杰检察官的一句肺腑之言:“离退休只有一年,非常不舍,因为在办理案件进行的实践,也是我生命动力的源泉”,更在我心中激起强烈共鸣。它深刻提醒我,要永葆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对每一起案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深度的探索欲。办理生态环境案件,守护绿水青山是如此;办理其他案件,探寻事实真相、精准适用法律、化解社会矛盾,同样需要这份源于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倦怠,在日复一日的办案中保持敏锐与激情;唯有探索,方能穿透迷雾,在复杂疑难中寻得最优解,真正践行“高质效”。复合发展路径清晰,以文辅政能力跃升。公文与信息写作课程精准补强了年轻干部的短板,有效提升了规范表达、信息提炼与价值挖掘能力。多领域知识的碰撞更促使我思考如何打破专业壁垒,融会贯通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多维知识体系,努力锻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履职本领,以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和解决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责任编辑:孟桂壮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