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宜宾三江两岸流光溢彩的“法治”灯光秀,鳞次栉比的建筑上滚动着一条条法治宣传标语。这一幕幕光影交织的画面,在扮靓城市夜空的同时,也让法治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自“八五”普法以来,宜宾市不断创新和发展工作品牌,围绕中心大局,坚持守正创新,夯实普法依法治理根基,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普法工作质效,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宜宾实践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1年以来,宜宾市司法局先后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2个部门、3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八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网格员罗艺获全省最美“法律明白人”提名奖,普法工作人员彭永贵获评2024年“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
谋篇定局,编制普法“路线图”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精神宛如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孕育、开花、结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普法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宜宾市民的生活,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宜宾市坚持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观念、推动法治实践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以法治宣传“小切口”夯实法治建设“大基石”,以法治之手,守护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川省第四届民法典“三个一百”主题集中宣讲活动在宜宾举行
2021年以来,创新建立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创建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83个、法治教育基地43个,其中9个被命名为省级法治教育基地;创新打造推出了普法宣传形象大使“宜小法”等特色普法品牌,宜宾宪法主题公园、“宜小法”普法IP分别荣获首届“四川十大特色法治阵地”“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IP”称号。
统筹推进,锚定靶心“定航向”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宜宾市把“八五”普法工作列入法治宜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和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坚持把法治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
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八五”普法决议,市委、市政府转发《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将普法工作纳入依法治市、县(区),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考核范围,全面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普法宣传进校园
精准普法零距离。依托“法律十二进”活动,将“法治之声”送进企业、校园、机关等。积极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宪法宣传日等各类集中主题宣传活动4500场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45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达35万余人次,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专项普法润民心。结合每年重要时间节点,围绕12个宣传主题,依托“法律十二进”活动、“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载体,通过开设“法润三江普法课堂”,采取互动问答、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领域开展“法润三江大讲堂”,为广大群众、劳动者、机关干部等进行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服务。
以案释法解民忧。全面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围绕事实、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广泛开展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活动。截至2025年度,全市共开展线上线下以案释法活动1500余场次。
同时,通过成立宜宾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法律明白人”讲师团,邀请宜宾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等在宜高校优秀法学专家教授加入讲师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学智库队伍,为法治宜宾建设提供人才保障。2021年以来,讲师团共开展各类法治讲座2000余场次。
精耕细作,筑牢普法“责任田”
紧盯“关键群体”。创新开展“以案普法”“模拟法庭”“开学法治第一课”“法治第二课堂”等体验式、互动式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润童心·点亮生活”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向青少年宣传民法典常识。同时,以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推出“我和村小有个约定”专题普法课堂、“高州好爸妈”普法课堂以及“123”工作机制等特色亮点工作举措,建立19个青少年法治素养观测点,开设“彭永贵普法工作室”“高州好爸妈”等沉浸式普法课堂,制作“青少年法治素养‘以案说法’读本”,制作“青少年普法歌谣”宣传折页等,让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2021年至今,全市组织法治副校长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1287场次,参与师生79.2万余人次。
△珙县开展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活动
紧盯“企业经营人员”。编印日常生产生活《典型案例汇编》,开展“护航民企”“送典进企业”“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巡回宣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广泛宣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民法典知识,指导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工,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合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紧盯“法治基石”。在全市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注入法治动能。制定出台“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行“1+N”工程,推动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协作。目前,全市共有12868名“法律明白人”,已实现每个村(社区)有5个“法律明白人”。
延伸触角,创新打造特色法治阵地
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浸润人心。2021年以来,宜宾市持续创新载体,打造品牌,坚持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丰富普法途径,突出主题普法、开展实时普法、开启浸润普法,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为了让普法宣传更喜闻乐见,宜宾市积极将法治文化融入地方民俗,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翠屏区不断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建立宪法主题公园;叙州区融入贴近民生、深入民心、符合民俗的法治文化元素,打造“农耕文化”法治教育基地;江安县帝壹园C区打造法治文化建设阵地、筠连县打造光影法治文化广场、屏山县新市镇创新建立法治公园……
△学生们参观宜宾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目前,全市共建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83个、法治教育基地43个,其中9个被命名为省级法治教育基地。与此同时,通过建立“马背宣传队”“摩托车骑行宣传队”,成立以名字命名的“彭永贵普法工作室”深入开展“我和村小有个约定”普法宣传活动,开通“法治智轨”“法治公交”“法治龙珠”“288法治楼宇”,点亮宜宾“法治夜景”等普法品牌,助推法治宣传深入千家万户。
△屏山县“马背宣传队”在夏溪乡红光村彝族群众聚居点开展普法宣传
除此以外,通过成功推出“宜小法”普法IP获得首届“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IP”,打造的宜宾宪法主题公园获得首届“四川十大特色法治阵地”,推进全市普法工作亮点纷呈。
如今,在宜宾的街头巷尾、单位校园,能看到“宜小法”普法IP的身影,这是宜宾市以獬豸为原型设计的普法形象代言人。无论是法治文创品的推出,还是主题微信表情包的上线,“宜小法”普法IP融入人民群众学习生活,搭建起一座与群众紧密相连的“法治连心桥”。
一花独放不是春。宜宾市不仅在普法动漫IP上着力,也在特色法治文化阵地上用心。宜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元素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一地一品”,形成一批亮点鲜明的普法品牌。
奉法者强,明法者进。踏上新征程,我市将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落脚点,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系统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不断挖掘普法内涵、创新普法形式,持续向人民群众传递法律的力量和温度,让法治的种子在宜宾三江两岸孕育、开花、结果,为推动宜宾高质量发展凝聚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