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一名志愿军老兵的采访实录——陈怀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硝烟岁月

来源: 作者:包福安 发布时间:2023-06-28 10:30:59

2023年6月27日,正直夏炎酷暑,中午的太阳让人睁不开眼,路上行人罕见。一次巧遇,我与几位朋友到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采集史料,听闻该镇团柏村(原寨子村五组)有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出于对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和对老兵的尊重,我们几人冒署前往老人的居处——广安经开区奎阁镇药场社区“甘棠书苑”8栋304房采访。

这位老人名叫陈怀茂,一名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已88岁高龄,精神矍铄,听说我们要采访他当年抗美援朝的事迹,心情格外高兴,赶忙叫他的儿子儿媳给我们端凳子、倒开水,一家人很是热情。

QQ图片20230628103126.png

据陈怀茂老人介绍,他于1953年1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6师136团炮营57反坦克连,当年正月步行到达新义州,晚上10点乘火车过鸭绿江入朝。当时有联合国红十字会监督,不转运枪炮,不准带武器。记得接兵的带他们走了两天两夜,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深沟沟,住了两个月。

QQ图片20230628103141.png

到朝鲜的起初,他们不懂朝鲜语言,交流很是不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接触当地老百姓,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语言,比如我们中国人称呼同志,朝鲜人则称呼“东盟”等等。

整个抗美援朝一共有五次战役,陈怀茂老人参加了3、4、5等三次战役,即“三八线战役”“平壤战役”“马良山战役”。  

一个炮兵连共6个班,两个班为一个排,全连共6门炮。班长为一门炮的指挥员,副班长为炮手,只有正副班长才懂一些发射口令,一号目标为坦克,二号目标为装甲车,三号目标为碉堡等。班长发出口令是一号目标,则副班长就明白是打坦克等专业术语。

当时志愿军的炮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坦克炮,第二种是无后坐力炮、第三种是“820”和“1120”迫击炮。陈怀茂所使用的炮就是专打“坦克、装甲车、碉堡”这三个目标的反坦克炮,弹道速度为990—1200米/秒,炮弹可钻进坦克20厘米后才爆炸。在“三八线战役”中,陈怀茂连续三发炮弹同时打中一辆南朝鲜军坦克,连续爆炸,致使该敌坦克内敌人全部被消灭。因为陈怀茂的英勇表现,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减小了我军的伤亡,被团党委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停战谈判的冷枪冷炮运动,陈怀茂打中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打中南朝鲜的阵地,一炮消灭8个南朝鲜伪军;另一个目标是一名南朝鲜敌兵在露天厕所解手,陈怀茂发现目标后,将步枪捆在炮架上,用瞄准镜瞄准目标射击,一枪击毙一名南朝鲜伪军。

志愿军在战场上很难吃一顿饱饭,有时到了吃饭时间,可遇敌情变化又吃不了饭,更有甚至,因后期后勤无法保障时,一连两三天也吃不上一顿饭,有时饿了,就地将炮火熏焦的草用手掌搓成粉末当饭吃。

战场上志愿军官兵没有一个囫囵觉,因为志愿军与所谓的联合国军的武器弹药、运输、服装、生活等条件差的实在是太远太远,他们只有发挥志愿军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连续作战精神,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为此,志愿军战士要花费几倍甚至更多倍于敌人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打赢战争。他们常常不分白天夜晚行军打仗,硬是用意志和毅力打败了以美帝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赢得了战争胜利,捍卫了世界和平,保卫了祖国。

陈怀茂英勇作战,被中央军委授予“朝鲜停战协定纪念章”“朝鲜停战和平纪念章”。2021年获得中共中央授予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陈怀茂老兵1953年元月参军、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57年5月回国复员回到老家。虽然他为了保卫祖国、捍卫世界和平立下战功,但他没有居功自傲。更为可贵的是没有向国家、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回到老家后,担任过村民兵连长、社长40多年,后从事过社护林员、担任过企业的杂工连连长等,继续为国家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他已年迈,但他军人的气质犹在、英雄的本色犹在,将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包福安)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