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邻水县“五强化”抓好清明森林防灭火

来源: 作者:包福安 发布时间:2023-04-04 20:26:50

清明期间,川东一带全面进入森林防灭火高火险期,气温回升快,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农事、林事生产用火频繁,进入林区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烧香拜佛等野外火源点多面广,引发森林火灾的风险明显增大。邻水县坚持“五强化”做好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责任落实。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认真汲取西昌、木里“3•30”森林火灾教训,充分认清森林防灭火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始终保持警钟长鸣。严格落实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长效机制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工作要求,把火源管控、巡护检查、预警监测、扑救准备、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头,保证森林防灭火工作各项要求及时落实到位。所有护林员全员上岗,严格按照划定的点位、巡护网格开展值班值守和防火巡护。各级责任包干领导纷纷下沉一线、蹲点督导,一旦出现火情,立即赶赴前线协调指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强化宣传引导。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广安市民政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林业局《关于清明祭扫禁止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精神,引导群众使用鲜花、植树祭奠等文明祭祀方式替代上坟烧纸的传统祭祀方式,实现“文明祭奠,平安清明”。县、镇两级组织森林防灭火宣传流动车,深入各重点镇、林区广泛宣传森林防灭火法律法规及防灭火应知会知知识;各镇组建一支多队的以村社干部、党员、护林员为主的流动宣传队伍,深入林区一线,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借助“村村响”播放森林防灭火知识。在重点地段、点位张贴悬挂森林防灭火宣传标语,向进入林区群众发《森林防火倡议书》。村社干部、防火护林志愿者深入林区重点社、弯召开院坝会,或入户宣传讲解森林防灭火法规及基本常识知识,教育群众自觉增强森林防灭火意识,从日常行为作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森林防灭火的观念植入群众的脑海。教育部门督促学校上好森林防火课,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教育全社会。融媒体中心在清明节期间在电视台滚动播放森林防火知识和字幕。电信、移动、联通等手机营运单位主动推送森林防火知识和文明祭祀温馨提示,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意识。通过多角度、多媒体、全方位加强森林防灭火法律法规的宣传,确保森林防灭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强化火源管控。该县采取网格化、精准化布控的办法,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广大干部职工以及护林员、志愿者等,加大对坟山、墓葬集中区域的检查和巡查,建立监管台账,实行重点防范,提前采取清理周边杂草、开设隔离带等措施降低火灾风险,消除火灾隐患。对进入林区人员100%进行实名登记,严禁带火种入山林。落实特殊人群监护,坚决禁止玩火。依法处理违反野外用火规定的相关人员,警示一个,教育一片。严格落实“见烟就查、见火就罚”措施,严厉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坚决避免人为因素引发森林火灾。

四、强化应急准备。该县充分做好防灭火应急物资、机械储备,进一步按照科学化、实战化要求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适用性和针对性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明确相关应急措施,健全森林防火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严格按照分级处置原则,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三先四不打”(三先:火情不明先侦察、气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规避。四不打:未经训练的非专业人员不打火、高温大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不打火、可视度差的夜间等不利时段不打火、悬崖坡陡深沟窄谷等不利地形不打火)要求,科学、合理、有效开展扑救,确保“打早、打小、打了”,防止小火酿大灾。县森林专业扑火队、各林场半专业扑火队、各镇应急救援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做好应急增援,一旦接到指令,必须迅速集结,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控制火情,将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强化工作纪律。清明节期间,各镇至少有一名党政主要领导在岗带班,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值班,县森防指办、县森林专业扑火队、国有林场、自规所、镇安办坚持全员上岗,按时在“邻水森林防灭火”微信群上报当日森林防灭火情况。各护林员、村干部要坚守林区第一线。严格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决杜绝摆“空城计”,电话设置“呼叫转移”等脱岗、漏岗现象,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无阻。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火灾,要及时、归口、规范上报县森防指办,确保火灾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将组织督查组进行明查暗访,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扑救不及时,发生森林火灾或造成人员伤亡和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纪依规依法从严从重从快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包福安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