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邻水县御临镇中心小学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暨学雷锋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7 15:33:1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少年儿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化发展以及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公民道德知识宣传活动

学校通过教师例会、主题队会课组织老师、学生学习了《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并运用了校园广播、标语等,大力宣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道德规范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实践活动。

QQ图片20230327153534.png

二、宣传雷锋精神,创造良好氛围

“学习雷锋精神,做校园文明人”、“传承雷锋精神,争做雷锋好少年”,这次活动的宣传标语在学校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烘托出了学雷锋的活动氛围。并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强调要发扬雷锋精神,号召全体师生向雷锋同志学习。全校各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开展了主题队会,介绍雷锋事迹、讲述雷锋故事、朗读雷锋名言、传诵雷锋日记、分享助人为乐事迹、观看雷锋电影、交流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感悟和体会。

QQ图片20230327153407.png

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组织各中队志愿者学生到校园周边打扫街道,进行劳动体验教育,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干得热火朝天。看着自己辛勤劳动后恢复整洁的街道,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自豪感,同时队员们表示要做一名小小宣传员,带动身边的人携手共建美丽整洁的家乡。

QQ图片20230327153558.png

2、敬老院助老志愿活动。“爷爷,您好!”小志愿者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了御临镇敬老院,像家人一样一边向老人们嘘寒问暖、唠家常,陪老人锻炼,队员们还抢着帮老人干活,打扫庭院、倒垃圾,赢得了敬老院老人们的连连称赞,也收获了满满的喜悦,纷纷表示今后坚持参加志愿活动,传递爱与温暖。

QQ图片20230327153618.png

3、“爱绿、护绿”植树活动。活动中,师生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三五人一组,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培土、有的浇水,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充分发扬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小手牵大手,文明结伴走”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在教师例会上组织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并通过主题升旗仪式、主题队会、校园广播、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向师生和家长传递了“小手牵大手,文明结伴走”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刻意义。以此为契机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以实际行动持续动员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一起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参与到“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创建中来。

主题升旗仪式中,大队辅导员老师做了《文明在我心,礼貌伴我行》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课上,在中队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观看了有关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视频。同学们一致表示:一定要将以上文明礼仪规范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好学生。

五、“道德讲堂”建设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开展了“懂感恩,传美德”道德讲堂活动。

QQ图片20230327153423.png

一次有关感恩的深刻反省拉开了班级活动的帷幕。师生齐唱《感恩的心》,歌声飞扬,深情而动人,感恩之情瞬间被点燃。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听老师讲“美德少年”黄凤的故事,听同学们倾诉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一起诵读经典《弟子规》,感受中华经典的感恩魅力;学习鞠躬礼仪,争做礼仪好少年;给老师们送祝福、送吉祥,在“懂感恩,传美德”倡议书上签名,用行动践行承诺,传递美德。这次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为他们传递了感恩正能量。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懂得了感恩与回报,还立志做一个美德好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伴我行。通过本次“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暨学雷锋实践教育月”系列活动的开展,雷锋精神将带到每一个家庭,传到社会每个角落,传承不息,深深扎根,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学雷锋活动将在我校长期坚持下去,雷锋精神永驻校园,伴祖国的未来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