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践行“一线工作法”解纷更解心结

——隆昌市法院黄家法庭三地奔波化解多子女赡养难题
来源:隆昌市人民法院 作者:黄家法庭 发布时间:2025-07-10 08:50:08

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更是血脉亲情。隆昌市人民法院黄家法庭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近日,隆昌市人民法院兰云天法官团队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源头化解,连续奔波三地,成功调解一起棘手的多子女赡养纠纷,不仅依法保障了两位古稀老人的晚年权益,更弥合了亲情裂痕,生动诠释了一线工作法的温度与实效。


案情回顾:亲情裂隙待弥合

年逾古稀的杨大爷和曾大妈,本该安享晚年,却因赡养问题忧心忡忡。三名子女因种种分歧,在赡养方式、费用分担上争执不休,虽经村委会多次调解,矛盾依旧,亲情蒙尘。2025年6月26日,无奈的二老将子女诉至法院。


一线调解:力量下沉解难题 服务前移化心结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兰云天深知,家事纠纷“案结”易,“事了人和”难。黄家法庭积极运用“一线工作法”,变“坐堂问案”为“主动出击”,将调解阵地前移至矛盾源头——当事人身边。

调研摸排在一线,找准病灶:收案伊始,兰法官团队便下沉一线,深入老人家中和村委会。在老人家中,法官耐心倾听诉求,细致了解三位子女的具体情况和与父母的情感纠葛;在村委会,法官详细询问前期调解的难点、堵点和各方心结,为后续精准调解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步,正是“一线工作法”中“做深分析研判”的体现。

调解力量到一线,上门解纷:为避免子女当面争执影响调解效果,法官决定采取“背靠背”方式,将调解服务送到每一位当事人家门口。2025年7月3日,法官前往隆昌市双凤镇大女儿家;7月4日,又马不停蹄赶赴内江市东兴区三女儿家,随后折返至内江市椑木镇二女儿家。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天的奔波足迹,法官深入家庭环境,在更轻松的氛围中与每位子女促膝长谈。

释法明理在一线,源头疏导:在每家每户,法官都在一线现场进行普法教育,清晰解读《民法典》赡养义务的强制性规定,破除子女们“有条件赡养”的错误认识。同时,结合前期掌握的家庭温情细节,引导子女回忆父母养育恩情,唤醒孝心良知,疏通思想堵点。这一步,重在“做实矛盾化解”,从思想源头化解对立情绪。

方案定制依一线,务实可行:基于在一线摸清的每位子女实际状况(经济能力、居住远近、情感基础)和老人的真实意愿,法官团队在一线协商中制定了“物质+精神”并重的赡养方案,确保可执行:一是物质赡养,三子女每月各支付400元;医疗费凭据均摊。二是精神赡养,每月至少探望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天。方案内容具体、可操作,源自一线调研,符合各方实际承受能力。


圆满结果:亲情回归暖人心

经过连续6个工作日的一线奋战,法官团队的不懈努力终见成效。三位子女消除了积怨,达成赡养调解协议,法庭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予以确认。更重要的是,长期横亘在子女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结得以有效化解。这份诞生于“一线”的协议,不仅明确了经济保障,更系紧了亲情纽带,让杨大爷和曾大妈的晚年生活有了物质依靠和精神慰藉。


隆法.jpg


典型意义:一线工作法在家事审判中的生动诠释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隆昌市法院自觉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化家事审判改革的典型案例。

一是力量下沉到末端:法官主动走出法庭,深入村社、走进家门,在矛盾发生地掌握第一手情况,体现了司法为民的主动担当。

二是服务前移至源头:变被动审理为主动调解,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在家庭环境中化解纷争,有效防止矛盾升级,促进了“源头化解”。

在一线调解中,法官将法律的刚性规定与柔性司法、情感疏导相结合,既解决了赡养的法律问题,更修复了受损的亲情,实现了“办理一案,温暖一家,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生动展现了“一线工作法”在化解家事纠纷、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这起案件证明,只有将司法工作的根扎在基层一线,才能真正感知群众冷暖,有效化解矛盾,传递法治温情。(黄家法庭)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