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巡回审判的警车缓缓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时,我望向窗外满眼的翠绿,忍不住感叹!春雨洗礼后的乡村,一派祥和、静谧。薄雾中,又见万物吐新芽,好一幅水墨山水画!
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今天我却偏偏是这样的原因
来到这里......
很快,我的思绪也跟随警车来到了巡回审判的村民委员会院坝。透过蒙蒙细雨,我看见了佝偻着坐在村会议室门口的一名老妇。她目光呆滞、神情恍惚,正在旁边中年妇女的帮助下颤颤巍巍喝着一瓶开了盖的饮料。她应该就是今天赡养纠纷案的主人公——83岁的杨婆婆(化名)了吧,这一刻我胸口闷闷的,又是这幅熟悉却最不愿见到的场景。
“老人家,你认得她不?”我凑上前去。
“你要对着她大声说,才听得到”旁边的中年妇女说。
“……佳庆……佳庆……(化名)”杨婆婆却自顾自地对着中年妇女喃喃道。
杨婆婆共有四个子女,大女儿早些年去世了,今天到庭的被告系次子和次女,小女经依法传唤后以在广州做生意繁忙为由未到庭参加诉讼。
2001年,杨婆婆的前夫因病去世,后杨婆婆改嫁张爷爷(化名),再婚后的20年来一直居住在男方老家,三名子女很少履行赡养义务。
本来两位老人相互扶持,晚年生活也算安逸舒适,但是前几年杨婆婆患上了老年痴呆无法自理生活,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两位老人生活举步维艰,继子只得聘请专人照顾杨婆婆,而几位亲生子女除了偶尔送点吃穿用品和少量生活费外,基本上没有起到照顾老人的义务,也很少前去探望。作为杨婆婆的法定代理人,张爷爷无奈代妻将三个子女起诉到法院,要求三个子女轮流将杨婆婆接到身边照顾生活。
庭上,杨婆婆的两个子女都辩解已经尽到了赡养义务,并多次表示杨婆婆是嫁出去了的,不应该由他们管,法庭通过手机视频方式连线到远在广州的小女儿,也得到了相同的回答。很显然,三名子女均不愿意将痴呆的老母亲带在身边赡养,对于赡养费更是认为自己经济困难、无力支付。
母亲养儿长大,却无人伴她终老,这是多么的可悲呀......
听着杨婆婆儿女的“甩锅论”,我不自觉地一次次看向了瘫软地坐在原告席上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的她,可能根本不清楚今天坐在哪里是为什么,只是嘴里一直喃喃地唤着三名子女的乳名,别无他话。即便是失去了记忆,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忘记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的东西。
“妈妈把心里所有的位置都留给了孩子,孩子们偌大的家却没有她的落脚之处”。
庭审结束了,窗外的雨也越下越大。我不清楚三名子女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我想如果杨婆婆不患病,她的眼泪应该比这雨还多吧。但,一切都是枉然,“舐犊情深”的温馨画面三名子女已全然忘记!
“张法官,张法官,我们有事要咨询……”
收拾起心情,我听见旁听席上的几名婆婆焦急的声音。老人们咨询着子女离婚、赡养父母、提供劳务等事宜。而借着今天的巡回审理,我和法官助理均耐心地向他们一一解答。
“张法官,我代村民谢谢法庭,你们春风化雨般的巡回审理和普法宣传,一定会让法治的根在基层老百姓的心中越扎越深。”村主任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
“客气了,主任。任重道远啊!”我笑着和村主任道别,也在杨婆婆赡养纠纷的“凉风冷雨”中感受到了来自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温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乡村路上的法治雨越来越密、越来越大。我相信,这雨淋在我心间,也会淋在更多人的心间。
杨婆婆诉三个子女赡养纠纷案,庭后管村法庭多次组织双方调解,均因分歧较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鉴于杨婆婆与张爷爷再婚后,共同生活在张爷爷的老家长达20年,为有效实现夫妻间的相互扶助、维护稳定的婚姻关系,结合杨婆婆由专人护理的客观事实,更宜继续与张爷爷共同生活在一起,故判决由三个子女每月支付杨婆婆的护理费、赡养费和医疗费。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