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组织保障,高效推进编纂工作。成立镇志编纂委员会,实行“按照党委书记牵头、包村领导主抓、各村(社区)辖区负责收集”的工作模式,广泛收集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各方面基础素材1.2万余则。采取政府经费调剂一部分、党员干部众筹一部分、在外成功人士捐赠一部分“三个一”资金募集方式,充分保障工作经费。将闲置粮站改造成为临时镇志编纂阵地,配齐办公、住宿、会议等设施设备,方便集中管理、统筹推进。
严把编纂质量,确保内容详实可靠。依照“政治素质高、家乡情怀浓、文字功底强、地方情况熟”的选人导向,选邀本地离退休干部、教师等6人组建编撰小组,专职负责镇志素材整理、初筛和汇总,形成初稿。聘请市、区方志办专家进行质量把关,科学设置编、章、节三级架构,总结提炼形成近60万字成稿。组织镇村党员干部、乡村贤达等群体共计30余人采取分块核实、交叉核实、集中核实等方式对镇志内容进行6轮审查,确保内容真实可信。
注重成果转化,弘扬家乡优秀文化。将镇志纳入镇中小校园“延时服务”重要教育内容,引领全镇师生“读志”更“明志”。将各村挖掘的史料故事、文化遗产整理包装,打造梁永“微志馆”,图文并茂展现梁永发展进程、重大事迹,引导群众“看志”又“学志”。将志书作为联结家乡情谊、吸引返乡创业的重要纽带,开展“送一本志书”活动,向梁永籍政、商、军各界知名人士赠送镇志200余本,激发建设家乡、回报家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