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向陌生人说“不”

巴中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教育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来源:巴中市实验小学 作者:王婷、马娅 发布时间:2022-04-27 17:37:11

 

“不随意和陌生人接触,不跟陌生人说话,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不跟陌生人走……”老师家长虽然无数次地在孩子们耳边念叨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天真懵懂的孩子面对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时,他们会怎样做呢?

        1651052338802562.png1651052466265896.png  

      1651052354629979.png1651052365195638.png

2022年4月20日上午我园对幼儿班的小朋友进行了“防拐防骗”演练活动。为了增加“防拐防骗”演练活动的真实性,每个班邀请了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的家长、老师或安保人员扮演“拐骗者”“拐骗者”进入各班活动场地,他们各出奇招有的用零食、玩具诱导有的假装成老师或父母的朋友对孩子不停诱说有的假装受伤让孩子送回家的有的先陪伴孩子玩耍,亲近孩子后等合适机会孩子骗走......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诱拐孩子

      1651052380218072.png1651052394751543.png

        1651053018979772.png1651052438925763.png  

        1651052409569343.png1651052424639946.png  

整场活动观察下来,大班的孩子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高,他们立场坚定,“拐骗者”的骗术基本不能得逞,而中班、小班的孩子因年龄小,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他们会因为几袋零食、小小的玩具而被成功“诱拐”。   

         1651052500654137.png1651052514628155.png1651052527746684.png             1651052542696685.png1651052925787106.png1651052938680226.png

      1651052953717843.png1651052966962591.png1651053031339967.png

“防骗教育”不是笼统地向孩子传递陌生人就是坏人,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辨别有企图的陌生人,向他们大声地说“不”。通过这次寓教于乐的演练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一次“上当受骗”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幼儿的防骗意识同时也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安全教育的任重道远“人之初,性本善”是孩子的初心,我们需要保护他们的善良,但在培养孩子爱人信人的同时,还应该教育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1651052821900574.png1651052834672747.png                 1651052848396726.png1651052877705709.png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