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一条线”激活“一池水”,建强治理主心骨
坚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建立上下贯通、简约高效的主线架构。一是抓好街道主导。街道牵头整合机关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组建黄家沟商圈、白塔社区、西锦社区、兴新社区联合党委,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以秦巴大道为轴线的党建带, 充分发挥“龙头”效应。二是抓牢社区引领。按照“分级培训 +实岗跟班+街道挂职”思路,全面推行社区专职工作管理服务 规范化、岗位待遇职业化、能力素养专业化建设,划拨专项经 费用于学历技能提升,全面提升持证社工比例。三是抓牢小区带引。通过小区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交叉任职、 双向选聘,建立目标同向、任务同担、服务同步的“三同机制”, 增强党组织在居民自治组织和物业公司的话语权主动权,物业摩擦、邻里纠纷等矛盾下降 36%。
聚焦“一重点”解决“一揽事”,提升服务感知度
围绕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重点任务,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完成 5 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建立全市首家社区红色文化展厅,管制散乱污企业10 家、整治私搭乱建 20 余处、分配安置还房 392 套。二是下沉服务力量。以小区、楼栋、住户为单元,将社区党总支、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等 526 名党员干部“管家”纳入治理网格,开展驻区单位联小区半年访、领导干部联楼栋季度访、党员联住户月月访的“三联三访”活动,推动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上阵”。三是精准服务供给。通过楼栋长、联户长常态化收集居民服务需求,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 清单”,以“市场+公益”模式,提供百姓食堂、周末课堂、 老幼托管、就业培训等专业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可持续与专业化兼顾互融。
突出“一主体”建好“一机制”,夯实治理硬支撑
居民群众是治理的主体,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以常态机制促长效治理。一是便民服务机制。整合窗口服务事项,编制便民事项服务指南,实现“一站受理、一窗通办”。 推行“错时预约办、异地网上办、老弱上门办”服务机制,由 “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累积办理服务事项 3000 余次,服务居民 2000 余人次。二是矛盾调解机制。由社区书记牵头,民主推选离退休干部、教师、律师、物业负责人等组 成 5 支小区议事团,利用线上微信群,线下党建茶馆、社区漫步等载体畅通议事渠道,根据矛盾层级建立绿、黄、红“三色 台账”,分级处理、一账一消。三是安全保障机制。整合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等系统,组建安全联防巡逻队,每日开展“双巡三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双巡 查”和人口变动、重点人群、突发事件“三排查”),全面把牢安全防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