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雨城区:勠力同心拔穷根 圆梦小康启新程

来源:雨城区扶贫开发局 雨城融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06 17:07:42

“十三五”期间,雨城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铆足干劲、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贫困人口数量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11705人减少到0,贫困发生率由6.5%降至0,实现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扶贫资金增强脱贫保障能力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既是脱贫攻坚战的“保障钱”,也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市、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56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4个,主要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村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扎实推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措并举,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强势“输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健全完善,促进贫困户持续发展致富奔康。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脱贫规划。根据省、市、区脱贫攻坚部署,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的扶贫要求,通过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优势等,制定了《雨城区现代农业扶贫专项方案》、《雨城区农业产业扶贫计划》、《雨城区“十三五”农业特色产业精准脱贫实施规划》等。

夯实产业扶贫,奠定脱贫基础。按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应调尽调原则,积极鼓励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5年-2019年,雨城区整合灾后重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1373.69万元,累计在全区38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发展农业产业19289.45亩。2020年持续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与调查摸底,全区196户贫困农户计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374.15余亩,主要发展茶叶、翠冠梨、脆红李等。

依托产业扶持基金,增添脱贫动力。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雨城区政府安排全区38个贫困村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共计200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提供启动等。截至目前,全区38个贫困村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已使用累计1662.8万元,农业产业扶持基金累计使用率达83.1%,其中:贫困户借款累计借款84.1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1578.7万元。

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2014年以来,雨城区始终把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作为抓实就业扶贫的一项核心关键工作扭住不放、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取得了显著的助推脱贫实效。

组织各镇(街道办)精准摸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底数,逐户逐人建立“贫困家庭摸底调查表”、“就业帮扶明白卡”,并进行归档管理,做到全程跟踪服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就业岗位信息数据库,广泛收集县内外就业岗位信息并及时更新,根据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一对一”就业推荐工作。目前,全区35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就业5031人,其中:区内转移就业3193人,区外省内转移就业1033人,省外转移就业805人,务农601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617人。

开展烹饪技术培训抓实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逐村逐户逐人对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详细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实名制培训需求登记台账,全力提高培训的精准性。结合我区重点产业和各镇(街)、村(社)产业特点,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量身定做成培训“菜单”,由培训对象按需“点菜”,通过小班额、多班次、多层次开展竹编、制茶、家政、烹饪、缝纫等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中符合培训条件的劳动力全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门实用技术。

生态保护脱贫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保证脱贫不返贫,雨城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培育“百亿林竹产业”为目标,聚焦“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完成国有林管护14.89万亩、集体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7.08万亩、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品林管护6.59万亩、退耕还林管护21.62万亩,2020年,全区森林面积净增3288亩、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96%,森林蓄积增长29.6万立方米、达到651万立方米,森林效益持续提升。

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自2016年起,通过中央造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整合资金近1400万元,在贫困村发展油茶、雷竹、藤椒等近2万亩,修建林区公路800.03公里。培育优质林竹及森林产品。截至2020年底,建成以柳杉、杉木为主的木质原料林基地34.7万亩,以慈竹、绵竹为主的竹林基地12.7万亩,发展桢楠、红豆杉等珍稀珍贵基地1.4万亩,木本中药材和林下中药材基地0.76万亩,林业资源供给能力有效增强。

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近年来,雨城区坚持把扶智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举措,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机制,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严格落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整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充分利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变更及学段学籍衔接,做好贫困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增强贫困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教育的内生动力。2020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968人,入学率达到100%。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57.1万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学杂费,受益学生27080人次。救助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3586人次,打卡发放538.07万元。

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

通过开展卫生计生扶贫“五大行动”,实施“十免四补助”,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经济负担,助推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脱贫增收,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人员100%参保,基本医疗有保障。

截至目前,雨城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11070人,已参加城镇职工医保268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并代缴第一档个人缴费10802人,基本医保参保率为100%,财政代缴范围覆盖率100%,雅安市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缴费,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动态新增参保人员及时完成核查并参保代缴,做到了精准扶贫人员应保尽保。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9%以内。对罹患25种大病患者,进一步减轻其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确保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医疗总费用的6%以内。

实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兜底脱贫

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通过这项制度,“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关系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水平。同样,兜底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兜底保障不仅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安排。目前全区13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以来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5475.61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为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助力我区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早日全面实现小康,雨城区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上级工商联组织指导下,区级各部门的配合协调下,于2016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搭建社会扶贫参与平台,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建立了村企结对帮扶的有效扶贫帮扶机制,促进了政府扶贫与社会力量扶贫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我区打赢扶贫攻坚战,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确保“人脱贫、村摘帽、达四好、同奔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部门联动,保障帮扶行动顺利开展。成立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为“万企帮万村行动”行动开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基础。组织召开了“雨城区企业结对帮扶座谈会”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会,促成了我区38个贫困村与38家民营企业结对,并一一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强化指导,推动帮扶行动见实效。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开展捐助扶贫、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医疗扶贫等活动,帮扶企业开展油茶种植、蘑菇种植、绿茶种植、家禽养殖、奶牛养殖等覆盖贫困户500余户,投入资金80余万元;开展茶叶种植、竹子种植和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和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3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就业吸纳贫困户,解决就业300多人;通过搭建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村农产品80余万元;救济贫困、捐资助学等投入90余万元,帮助学生、困难群众400余人次,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学返贫贫困家庭实际困难;提供便民医疗服务1500人次。

(雨城区扶贫开发局 雨城融媒)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