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成都市政协常委、民建高新区总支蒲虎 建议打造环城10万亩“天府粮仓”履职政协担当

来源:民建成都市委会 作者:蒲虎 发布时间:2024-02-22 16:02:39

成都市政协上,市政协常委、民建成都高新区总支蒲虎带来了关于科学推进宜粮宜绿,打造环城10万亩丰美“天府粮仓”的建议。

1708588987200.jpg

“几年前我提出立体绿化二环高架,打造成都‘美丽项链’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后实施,市民和游客纷纷点赞,现在二环高架俨然成为成都一条美丽项链。这次我提出科学推进宜粮宜绿,打造环城10万亩丰美‘天府粮仓’的建议,相信完成后又将成为美丽成都的另一条项链。”蒲虎说。

蒲虎介绍,2022年7月,成都市出台《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成都市提升建设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这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目前,各项工作初显成效,但在规划引领、专业技术和机构参与、粮食安全和生态景观价值综合发挥等方面还有不足,需要及时改进。

蒲虎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科学统一规划不足。一是粮油作物和生态绿化景观协调融合不足,粮食生产和生态景观价值综合发挥不充分;二是粮油作物种植布局不够合理,比如一些地方适合种小麦,为了油菜花好看却种植了油菜,甚至种上不适合的向日葵;三是粮油作物与土壤土质适应度不匹配,一些地方适合栽芦苇却硬生生地种上水稻,结果颗粒无收、劳民伤财。

专业机构参与和协作不足。环城10万亩粮油产业带是近2年正式建设的,涉及到建筑物拆迁、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以及土壤改良、保水培肥、配套设施建设等,需要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和协作,目前虽然引进了部分农业科技、环境资源专业机构参与,但参与方式、力度和效果还需要改进。

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由于相关土地集中到国有企业经营,受地块条件、种植经验和责任心等因素影响,不像过去家庭承包那样精耕细作,农作物长势和收成普遍欠佳,更有种植农作物是“覆绿”的错误认识,收割时“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甚至因部分庄稼无人收割催生了环城“抢收大妈”。没有注重环城粮油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附加值不高。

项目监督考核不力。环城粮油产业带建设时间短且兼有生态效益,加上农业产业效益本来较低、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善科学的营运管理办法和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存在“广种薄收”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蒲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建议对环城10万亩粮油产业带进行统一规划,遵循成都平原农田肌理和资源禀赋,科学推进“宜粮”“宜绿”。打造以稻麦、稻油轮作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主,统筹考虑城市“菜篮子”供应需求,发挥水旱轮作传统种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粮—油、粮—菜复合种植。适当保留微型林盘和生态湿地,注重粮油作物与绿化景观协调,践行“稻田是湿地、菜地也是风景”的理念,提升城市绿化系统多样性,让城市景观与生态农业相互成就。

二是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支撑“天府粮仓”特别是成都环城粮油产业带的政策,严格落实环城生态带保护要求,严禁违规开发,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定土地经营权适度向种粮大户和专业机构流转机制、粮食生产和生态价值评估等机制,促进环城粮油产业带高质量发展。

三是专业力量参与。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土壤修复、病害防治以及综合开发等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大力引进专业机构参与,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展作物品种选育、设施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生物菌剂等技术措施。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和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智能化水平。结合环城绿道特点和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辨识度高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及环城绿道重要活动举办系列推广选活动,提升环城粮油作物的品牌影响力。

四是精细化管理,严格目标考核。科学制定管理规范,精耕细作、颗粒归仓,避免粗放经营,完善投入考核机制,真正把成都市环城10万亩粮油产业带打造成丰美的天府粮仓。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