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盐源县人民法院平川法庭举行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41名驾驶员现场领取17余万元被拖欠的运费补贴。这起僵持近7年的运输合同纠纷圆满化解,成为人民法庭落实“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集中发放:全流程提速增效
上午11时,法庭内人头攒动,很多当事人几天前收到罗心心法官的电话:“蒋叔,您儿子的运费补贴有好几千呢!字一签钱就到位!”“刘婶,您女婿的不多,就一百多块钱,但也可以买好几袋米呢”……驾驶员代表将锦旗递至罗法官手中,“小罗法官,锦旗早就给您备着了,我们金河车队感激您,小小心意快接着!”随着最后一份领款凭证签署完成,单笔最高执行款6800元,最低121元,均实现全额发放。
这场执行活动源于2024年8月立案的运输合同纠纷系列案,某村委会与受托人陈某某、蒋某某因合理开支、管理费、委托报酬等,无法就运费补贴款归还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导致2018年9月已到账的运费补贴迟迟未能分发到41名驾驶员手中。该系列案不仅存在多重法律关系交织,更面临群体性涉诉信访风险。“既要解开‘法律结’,更要化解‘群众怨’”,罗法官道出了办案关键。
机制创新:全链条打通堵点
为破解“执行难”问题,盐源县法院自2024年9月起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依托人民法庭“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创新推行人民法庭直接执行机制。该机制通过整合立案审查、案件审理与执行力量,实现纠纷“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执行”,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司法实践深度融合。
办案实践:三阶段协同提质
在蒋某某等41名驾驶员诉某村委会运输合同纠纷系列案中,平川法庭通过三阶段协同发力,彰显机制优势。
立案阶段:精准识别风险,实现“诉的有效分离”。针对案件涉众性、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有效分离委托合同关系,通过“一案双诉”模式简化诉讼程序,从源头降低群体性矛盾风险。
审理阶段:前置执行思维,引导财产保全。审理中同步筛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引导当事人申请诉讼财产保全冻结对方银行存款,为后续执行提供财产保障,调解成功率提升至100%。
执行阶段:强化部门协同,保障权益兑现。法庭联合执行局建立“1+N”协作机制,统筹完成案款划拨、保全解除及案款集中发放,确保当事人权益及时兑现。
“我们不仅是裁判者,更是矛盾化解的策划者。”罗法官的工作台账显示,每个案件都配套制作执行风险预判表、财产线索追踪表和履行能力评估表,实现审执环节无缝衔接。
盐源县人民法院外墙“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场基层司法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