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普法】“全民禁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犍为县人民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26 17:35:15

禁毒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

毒品一日不绝,我们的禁毒就应该一日不止。

1687772153476.png

今年以来,犍为法院依法审理涉毒案件14件,判处被告人20人;在依法惩处毒品犯罪的同时,不断加大禁毒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禁毒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营造全民禁毒的社会氛围。

"6.26"国际禁毒日,犍为法院在玉津镇、罗城镇分别开展了以禁毒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坚决筑牢全民禁毒防线。

1687772195086.png

毒品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吸毒又会有哪些严重的后果?

拒绝毒品,我们要怎么做?

你我必须知道的禁毒知识

什么是毒品?

根据我国《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哪些行为是吸毒?

常见的吸毒行为有:烟吸、烫吸、鼻嗅、口服、注射五种。

吸毒为什么会成瘾?

总的来说,吸毒会成瘾是毒品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毒品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脑内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系统,逐渐产生精神依赖(心瘾),进而形成追求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另一方面,毒品进入人体后,破坏人体正常的平衡,产生在毒品作用下新的平衡状态(身体依赖)。一旦停止吸毒,就会感到不适。只有连续不断地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才能保持人体新的平衡。

法律对吸毒行为的处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沾染了毒品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危害当然有!而且很严重!

吸毒会使人的心,肺,肝等器官造成损害,吸毒会破坏人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并引发多种疾病,吸毒过量还会导致突然死亡。

毒品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危害。吸毒者多数会出现幻觉及神情恍惚现象,长期吸食毒品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导致神经不正常,出现精神病症状。毒品的快速蔓延还会使整个群体受到侵蚀和毒害。

提醒大家一下,不是说你自己不主动地去做这个事情,就完全是安全的。

拒绝毒品,我们怎么做?

为什么明知道吸毒不好,还会有人去吸毒呢?

是的。

首先因为青少年是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群体。

他们吸食毒品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交友不慎,盲目好奇,寻求刺激,受他人教唆,被人诱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或者是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尝一口没有问题,结果越陷越深...等等。

但是,个人的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不吸毒,就要珍爱生命,坚决拒绝毒品。

毒品好可怕,我们要如何拒绝它呢?

如果有人不幸沾染上毒品之后想要戒毒,想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我们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到他们呢?

人们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会开始堕落,人格必将扭曲。毒品不仅残暴地销蚀着人的灵魂,还无情地破坏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

1.要洁身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识破毒品诱惑,坚决抵制毒品的侵略。

2.要慎重交友,不能义气用事,发现朋友吸毒要及时劝阻,当无计可施时就该远离他(她)。

3.多参加禁毒活动,让自己彻底地认识毒品的危害性,增强防毒意识和拒毒信心。

4.要加强学习,让知识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心态,从中找到避毒方法。

至于戒毒一般有三种模式:一般是自愿戒毒;第二种是社区戒毒;第三种是强制隔离戒毒。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除了大力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之外,

我们同时应注重毒品预防的宣传教育。

让禁毒知识进家庭、进社区......

毒品一日不绝,我们的禁毒就一日不止!

禁毒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禁毒意识更是要从小就开始普及的哦,每个家长都必须给孩子树立健康的好榜样,要培养人人都有“拒绝毒品”的坚强意识。

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把“ 毒品”这个致命的恶魔铲除,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幸福、阳光。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