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防患未“燃”!沐川公安全面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网”

来源:沐川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01 09:59:29

为贯彻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精神,深化“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思路,做好高火险期森林防灭火的相关工作,全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林区森林资源,沐川县公安局采取“巡查、宣传、演练”三步骤,全面抓实高火险期森林防灭火工作。

以“查”为主

县局领导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工作,专题召开森林防灭火工作安排部署会,并根据全县森林防灭火工作安排制定了领导班子分片包干责任方案,针对春节期间祭祀、燃放烟花爆竹的火灾隐患,副县长、公安局长鲍锋等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所负责的片区、村组进行防火督查。县局相关部门对全县旅游景点、国有林场、重点林区进行巡查,抓好野外火源管控,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加强林区巡查和检查卡点人员值班情况,提醒值班人员严格检查,不能携带火源进山,自觉遵守在林区内不违规野外用火。1月以来,共出动车辆90余台次,警力270人次,检查车辆100余台次和人员300余人次,排查整治火险隐患10余处。

1677636011959.png

以“宣”为引

沐川县公安局密切联系县融媒体、乡镇政府利用电视、乡村广播大力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违规野外用火应负的法律责任,利用派出所民警在乡镇赶集时到街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张贴禁火令等通俗易懂方式,开展森林防灭火法律政策宣传,1月以来,共开展森林防灭火法律政策宣传10余次,林区、乡镇悬挂宣传横幅1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形成良好的森林防火宣传氛围。

1677636029997.png

以“演”为战

沐川县公安局积极参与县委政府及各乡镇开展的2023年森林火灾扑救实战演练。演练中,参与演练的民辅警模拟辖区发生山林火情,接到报警后各行动组集合出动,分组配合,积极开展火场秩序维护和交通疏导管制并认真开展火案原因查处。今年以来共参与防灭火演练4次。通过演练,进一步增强了民辅警的森林防火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实战水平,为开展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1677636050748.png

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①人为火

人为火包括以下几种:

A、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

B、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吸烟,做饭,烧纸,取暖等;

C、故意纵火: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

在森林火灾中,由于吸烟、烧荒和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占了绝对数量。

②自然火

自然火包括雷电火、自燃等。由自然火引起的森林火灾约占我国森林火灾总数的1%。

发生森林火灾后如何自救

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不要惊慌,要判明火势大小、着火时的风向,应当逆风逃生,切不可顺风逃生。

1677636097076.jpg

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常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比人跑得快得多,火头会跑到你的前面。一旦大火扑来的时候,如果你处在下风向,要果断地迎风突破大火包围圈,切忌顺风撤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主动点火烧掉周围的可燃物,当烧出一片空地后,迅速进入空地卧倒避烟。切不可向山林的危险地形避火,如山谷、鞍部、灌丛等。

1677636114299.png

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尤其是一氧化碳具有潜伏性,会降低人的精神敏锐性,中毒后不容易被察觉。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地带。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地带容易沉积烟尘。

1677636135847.jpg

在森林火灾中如果衣物不慎着火,要迅速脱下,来不及脱下时,要迅速在地上打滚,防止皮肤烧伤。

1677636156060.png

火苗再小

也会酿成大祸

每个人都需要建立防火意识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