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眉山市名山派出所:着力打造最安全旅游城市

来源:峨眉山市公安局 作者:张宇 发布时间:2021-09-13 23:56:33

峨眉天下秀,雄风贯古今。峨眉山以其悠久延绵的佛教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享誉世界。位于峨眉山市中心城区的名山派出所成立于1954年,现有民警18人,事业干部2人,辅警18人,是公安部命名的“一级公安派出所”。先后被省公安厅评为“人民满意派出所”“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连续两年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2020年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2021年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集体称号。


1631548450(1).jpg

名山派出所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程中,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创新发展的“红色引擎”,不断拓展“党建+”工作机制外延,深挖“四型”警务内涵,使“党建红”与“公安蓝”无缝融合,让“名山治理”绽放耀眼的红色光芒努力打造“枫桥经验”峨眉品牌——“名山治理”,着力打造最安全旅游城市。

用初心校正理念,深化“定念”警务

枫叶红大地,党建聚人心。公安党建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生命线,也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关键点。

1631548456(1).png

“红色铁警”是“名山治理”的根本保证。连续七年被评为公安工作优秀单位和优秀党支部,13年“零”违纪违规,名山派出所以创建“最强支部”为契机,探索建立“党建+队建”的“三三”模式,用好“三大讲堂”、建好“三个小组”、搭好“三个平台”,筑牢政治忠诚、提升基层战力、纯洁家风警风,努力打造一支组织放心、群众满意、队伍有干劲的“红色铁警”。

1631548479.png

用耐心化解矛盾,深化“融心”警务

1631548486(1).png

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处理在萌芽。名山派出所紧盯“矛盾不上交”的目标,通过规范统一“三级调解”模式,有力推动调解透明、专业、公正,在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处理在萌芽,用心维护群众最大权利。

1631548494(1).png

坚持“党建+调解”的工作原则,建立“4+N红色联调”机制。

1631548503(1).png

丰富“智慧调解”内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云平台”线上调解。

1631548512(1).png

充分发挥“身边带头人”“治安观察员”客观评议化解矛盾纠纷。

用恒心守护平安,深化“铸盾”警务

活跃的“红色细胞”是“名山治理”的重要特征。派出所释放警力深入基层形成“三支队伍”,促进“党建+基础”深度融合,铸造平安盾牌。推动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吸纳辖区党员组建“名山义警”,不断夯实“1+2+1+N”的社区警务模式。

1631548519(1).png

新冠疫情爆发后,名山派出所及时响应号召,组建“防疫先锋队”,让红色旗帜在防疫第一线高高飘扬。“三长三员”组成“3+2+N”的“人民陪调员”,共同见证公安工作全领域、全流程,切实提高群众“五度”。2020年以来,派出所辖区刑事、治安发案同比下降15%和13%,切实做到“平安不出事”。

1631548528(1).png

用真心服务群众,深化“惠民”警务

为民办事是“名山治理”根本宗旨。派出所坚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党建+服务”,树先锋、建阵地、问平安,挖掘出了“四心服务”唐红玉、“十到位”刘传清、“战疫警花”杨佼等身边的榜样,建设了辐射全区的“1+3”警务微服务阵地,扎实开展“平安峨眉你说了算”,整改了群众最关切问题40余个,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工作宗旨,警民关系进一步深厚。

1631548545(1).png


“十到位”刘传清

1631548556(1).png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名山派出所坚持“名山治理”模式,上下同心协力,砥砺前行,有力提升了队伍管理效能和实战能力,治安案件发案、刑事案件立案同比大幅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大幅上升,有力维护了辖区稳定。

1631548565(1).png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下,名山派出所将不忘初心“担使命”、整装“归零”再出发,用好警民“连心石”,合力铺就“平安路”,为建设秀美峨眉、守护一方平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