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破土,绿意满山。每年3月至5月,峨边彝族自治县的万亩笋山迎来采笋季,漫山遍野的竹笋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绿色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一簇簇春笋破土而出,勾勒出“雨后春笋节节高,山乡岁岁好丰年”的生态画卷。为保障采笋季安全有序,峨边县公安局深耕“笋山警务”,聚焦林区治安防控、前置助农服务、多元矛盾调处三大方向,将平安服务延伸至山间竹林,用“公安蓝”守护“生态绿”,为笋农增收和产业发展筑牢“平安底色”。
党建引领,驻扎深山的“红色堡垒”
“没想到在深山里还能办身份证!”4月初,新林镇笋农吉克某某在笋山警务室领到了补办的身份证。为方便群众,峨边县公安局根据采笋季规律特点,推出“警务室入驻笋山”的便民服务。
“笋山警务室就是一个‘平安前哨’,群众采笋到哪里,我们的警务服务就跟到哪里!”由36名党员民警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入驻笋山警务室,分驻沙坪、新林、红旗、毛坪等重点笋山片区。先锋队搭建起临时警务帐篷,实行7×24小时全时段值守,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户籍业务、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在笋山警务室,民辅警依托“铁脚板+大数据”,线下实时掌握基础信息、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线上通过进圈入群、网上巡查等手段帮助群众进行诉求反馈、热点解答,充分发挥政策解读、预警提醒、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职能,助推警务工作在笋山向前“更进一步”。
采笋季以来,民警累计走访笋农8000余人次,发放警民联系卡3000余张,在山道入口、采挖集中区设置110报警提示牌40余处,线上警务活动圈层覆盖笋山采挖群众7000余人,真正实现“报警求助不出山、矛盾化解不过夜”。
警力护航,筑牢采笋的“安全防线”
每年笋季,四面八方的采笋人汇聚峨边山林,他们用树桠扭成帐篷,搭建起数百个临时住宿点集中生活,开辟出了生产和生活区域。一个笋山临时居住区,大约有超过1000人因采笋在此过渡安置。因临时居住区条件有限,群众用水用电的安全隐患突出,邻里间的矛盾摩擦也频繁上演。
为了确保采笋季生产及生活的正常秩序,峨边县公安局围绕笋山临时居住点、采笋路线、运输通道等重点部位和线路,结合不同笋季的特点,动态调整警力部署和巡逻频次,通过“地面巡逻+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的方式,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最大限度维护笋山片区治安。
“各位老乡,注意山林防火,不要携带火种进山。居住区不要私拉电线,同时保管好个人财物。”在大堡镇的笋山,民警利用无人机在山林上空巡逻的同时,通过广播向采笋人宣传安全知识。
“收购竹笋要通过正规渠道,陌生电话要求预付定金的千万别信!”针对笋山易发的“压价收购”“虚假预付款”等诈骗陷阱,民警深入采挖点开展“伴随式”普法,通过彝汉双语讲解典型案例,发放反诈手册6000余份。
此外,针对采笋人临时居住区易发的盗窃、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民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横幅、开展案例讲解等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采笋人的“工作圈”“生活圈”,让安全防范知识在群众间得到有效传播,营造了良好的采笋氛围。今年以来,全县笋山周边违法警情数同比下降11.7%,采笋区无盗抢骗案件发生。
多元共治,巧解竹林中的“千千结”
“这块地界是我的,谁敢进来采竹笋,我就要他好看!”“谁手脚快谁就能采,老祖宗都没说是你家的山?”一到采笋季,采笋人显得格外“较真”,因为竹笋是这些采笋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山林里采笋纠纷、林地纠纷等警情时有发生。为了高效化解纠纷,峨边县公安局依托“德古调解+部门联调”机制,积极联动村两委,邀请彝族德高望重的“德古”长者、司法调解员共同进驻笋山,通过“火塘议事”“林间恳谈”等方式,有效预防了笋季采挖引发的各类冲突。
“多亏了民警的调解,我们采笋的收入才得到了保证!”“感谢民警的付出和努力,维护了我们竹笋交易市场的秩序!”5月13日,两面来自笋农和竹笋收购企业的锦旗接连送到了峨边县公安局。不久前,峨边县公安局联同有关政府部门成功化解了一起613、617林场采笋人与收购企业的交易纠纷,帮助9000余名笋农和7家企业有效遏制了竹笋压级压价、低价倾销的不良竞争。
为了保障双方合法权益,促进竹笋产业健康发展,峨边县公安局会同属地乡镇、司法、林业等职能部门,通过凝聚多方合力,引入专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源头防范—联合化解—跟踪反馈—深层治理”的调处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互通共享和流转处置,确保涉笋山纠纷得到妥善解决。自“笋山警务”实施以来,成功化解各类涉笋山矛盾纠纷12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帮助笋农人均增收超万元。
笋山警务,既是守护绿水青山的 “平安盾牌”,更是服务民生发展的 “暖心桥梁”。这片绿水青山间,“民警驻守、矛盾速调、安全共筑、服务直达”的治理新模式,正用独有的“警务温度”守护着老百姓“靠山吃山”的传统生计。峨边县公安局将持续深耕 “笋山警务” 模式,以更精准的服务、更严密的防控、更高效的调解,筑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让漫山翠竹既成为百姓的 “致富金竹”,也化作乡村振兴的最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