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巴中市探索推行“人社跑团”服务 着力擦亮“温暖人社”金字招牌

来源: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者:王波 邓超 发布时间:2022-05-31 11:36:07


        近年来,巴中市人社系统聚焦创建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营商环境这一目标,秉持温暖人社·倾情服务理念,在恩阳区试点推行人社跑团政务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和群众靠前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群众企业办事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园区,有效擦亮“温暖人社”的金字招牌。恩阳人社跑团组建以来,累计为近万名群众和百余家企业提供帮办代跑服务1.2万件次,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保持在100%。

       三级联动建强跑团队伍。按照市级抓统筹、区级抓推进、镇村抓延伸的三级联动工作思路积极搭建“人社跑团服务平台组建百“人社跑手队伍规范帮办代跑流程,推动跑办服务高效运转。一是成立一个中心。在恩阳区人社局成立人社跑团服务中心,承担人社跑团队伍建设管理、统一指挥调度、政策业务培训和考核评价等工作。二是选派两类跑手坚持以人社系统业务骨干为主力,在区级就业社保经办机构、各镇(街道)人社服务中心、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点统筹选派80名专业跑手,负责为辖区企业和群众提供人社业务代办代理服务。坚持以恩阳跑团专职跑手为补充,吸纳经验丰富的20名专职跑手参与“人社跑团”,负责为辖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三是构建三级服务体系。对区——镇——村三级人社服务机构,实行服务事项服务标准服务管理三统一分级明确人社政策宣讲、政企沟通联络、事项审批代办、难题破解协调等具体职责,逐项细化主动对接、提前告知、登门办理服务流程,构建城区15分钟+乡村5公里人社便民服务圈。

三种模式畅通跑团服务。根据申请人网办水平、行动能力和申办事项难易程度,分别提供代收办、线上办、上门办三类服务,充分满足各类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一是驻点代收办。将公益岗位开发安置、创业担保贷款等120人社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帮办代跑清单,将社保参保登记、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22人社业务的受理权限下放到镇(街道)、(社区)区政务服务大厅、镇(街道)人社服务窗口、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园区零工市场等服务平台,落实专职人员坐班服务,现场收集群众办事需求受理代办帮办事项。二是远程线上办。充分发挥四川人社“四川E就业”四川E社保”“巴中人社微信公众号、恩阳跑团服务热线等网络平台作用大力推行互联网+人社跑团政务服务,贯通远程服务渠道,推动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待遇申领等33项高频人社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其中探索推行网络仲裁庭审不见面服务,实现了全方位、无障碍、零距离接受劳动维权举报投诉。三是上门主动办。组织人社跑团广泛开展人社服务进社、进企业、进门店、进工地、进家庭和送法律、送政策、送培训、送信息、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进五送”活动,累计为园区企业上门开展用工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100余次,为特殊人群入户提供社保验证、就业岗位推介等服务5000余人次,被广大居民亲切称为园区企业店小二基层群众贴心人

三维发力提升跑办质效。坚持以组织跑手参加政策业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抓手,不断拓展代办服务事项范围,优化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提升人社跑团业务能力、服务效率。一是快办行动促办理提速。进一步清、减、压全面推行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更多事项简便办,着力实现人社服务零距离、为民办事零障碍二是练兵比武促素质提高。组织人社跑手常态化参加练兵比武”活动通过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着力培育一批人社知识通、政策一口清业务骨干,全面提升代办能力。持续开展领导走流程、人社“跑手”体验活动,组织恩阳区人社局、就业社保经办机构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带头走一次网办流程、当一次人社跑手靠前体验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堵点痛点卡点问题。三是好差评促服务提质。全面推行人社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差评事项流转督办、整改督导、跟踪问效机制,实现服务事项、评价对象和服务渠道好差评全覆盖,提升群众主动评价率和差评整改率。建立服务满意度测评及回访机制,对不按规定办理、无正当理由超期办理、代办人员违规代办、失职渎职和吃拿卡要现象,按照相关规定严肃问责追责、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