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巴州区梁永镇坚持把农村撂荒地整治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实现荒田变良田。截至目前,全镇整治一年以上撂荒地1698亩,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3500亩。
坚持法治思维推动。精研《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土地法律法规和粮食补贴相关政策,梳理荒芜土地的约束性条款,制发告知书、承诺书、代耕代种协议“两书一协议”超过5000份。即:对全镇广大农户发出撂荒地治理告知书;对农户不愿耕种且长年荒芜的耕地由村集体进行整治并推行代耕代种,鼓励土地承包人向村集体和代耕代种者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向村集体缴纳复垦复种保证金,承诺耕地地力补贴归代耕代种者享受;支持弃耕抛荒土地承包人和代耕代种者之间签订协议,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耕地返租机制。在撂荒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签订代耕代种协议后,村集体安排本村专合社将撂荒地整理为熟地,按一定价格返租给种粮大户,地力补贴、大户补贴归专合社享受,粮食补贴归种粮大户享受。专合社利用返租土地的租金和政策性补贴覆盖整理土地的成本,种粮大户不考虑整治撂荒地的费用,以较低成本获得耕种权限。如连山村将撂荒地治理后以100元/亩的租金返租给种粮大户,目前已返租40亩。
压实三级田长责任。探索建立“田长”制,由镇级挂联领导、村常职干部和社长担任镇、村、社级“田长”,落实“田长”治田、巡田、管田责任。目前,镇级“田长”通过短信平台向全镇“联户长”、户“明白人”发出整治撂荒地短信4710条;各级“田长”积极宣传宣讲粮食安全战略和撂荒地治理相关政策措施,已召开坝坝会120余场次、入户超过2000次、电话告知1200余次。各村分社建立每块田的“身份信息”,包括位置、承包人、实际耕种责任人、撂荒前后对比图等,动态更新耕种信息,以二维码的方式上传云端,各级“田长”可随时通过二维码查看田块信息,跟踪督办落实情况,实现智慧监管。
加大产销对接力度。鼓励各村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争取公共机构以购买适当高于市场价格的农产品的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提高专合社、种粮大户、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激发春耕生产和撂荒地治理的原动力。目前相关村已与区级3家单位达成意向性合作。
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在梁广村建立镇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和镇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30亩,党员干部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方式参加劳动,接受党性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参加“课堂进田间”活动,学习农作物知识,接受劳动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做到了党性教育、劳动教育与撂荒地治理两手抓、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