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幅员面积8774平方公里,12个村民小组3892人。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五个一批的扶持政策和“五个一”帮扶,2017年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户167户601人如期脱贫。该村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个,安置搬迁人口82户276人。为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柳林镇海山村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建成优质粮油现代产业园区5000亩,打造农旅融合观光景区,实现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18516元,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集中安置点建景区,深化巩固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海山村围绕过街楼集中安置点,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子,解决搬迁人口致富增收途径,按照“道路相通、产业相融”的原则,提高粮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景区化。
(一)整合优势政策强产业。海山村过街楼集中安置点地理优势突出,交通便捷。村两委流转搬迁户及周边群众土地,借助建设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和柳林镇全域土地整理项目两大政策优势,在安置点周边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亩,建耕作道312公里、溪沟生态保护工程2.4公里,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处、育苗基地1处。
(二)整合经营主体强就业。围绕优质粮油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柳林镇整合原海山村海山坝村和过街楼村3个集体合作社,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社2个,涵盖搬迁户及辖区农户500余户。同采用“市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引进市场主体2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户(其中搬迁人口中培育2户),搬迁人口就近就业78人,确保65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名务工人员稳定就业,为搬迁群众收入达标奠定扎实基础。
(三)整合产业链条强增收。依托柳林工业园的烘储、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发挥海山村种植优势,通过与镇上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实现从“种植-销售”到“种植-加工-销售”的转变,进一步完善粮油产业链,促进搬迁群众依靠就业增收致富,确保搬迁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图:海山村油菜花节现场
围绕搬迁人口强产业,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搬迁人口挪穷窝换穷业
海山村紧扣搬迁户稳得住的目标,实现农业园区化,进一步补齐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短板,搬迁户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实现挪穷窝换穷业。
(一)抓道路交通建设。新建柳花路至陈家沟道路1公里、石牛桠至土地庙口道路1公里、蒋家碥至古堤山道路800米,打通物理界限实现新村融合。同时环绕优质粮油产业园区建设,新建道路3.634公里,拓宽道路6.08公里,建设观景台2个,停车场1处,加宽桥梁2处。
(二)抓水利设施建设。海山村两委通过“四议”集体决议,
主动与自来水公司对接,使用改革补助资金安装自来水管道1.5公里,3个安置点搬迁群众户户吃上自来水。
(三)抓电力保障建设。原过街楼1234社路线老化问题严重,通过与供电公司协商,对线路升级改造,同步安装智能表,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让搬迁群众用上电、稳定用好电。
三、围绕搬迁人口抓思想引导,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搬迁群众社区融入
海山村按照省、市提倡的“牵手伴行”后续扶持行动计划,积极倡导思想建设、四风建设、文化建设,强化了社区治理,促进了社会融入。
(一)突出“思想”引领。在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动搬迁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组织内每位成员按照职能职责履行工作任务。安置点按照1个点位1名保洁人员的要求,建立环保队伍,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作用,促进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日常生活、公益事业等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四风”引领。海山村推动传统安置点向农村新型社区转型,制定村规民约,开办“农民夜校”,深化“感恩善良、自强自立”主题教育,引导村民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共建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突出“地域文化”,实施旅游扶贫,挖掘寺庙、古树、乡贤等文化资源,植入新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全村评选出孝顺好儿媳10余人、五好文明家庭20户、脱贫致富之星3户。
(三)突出“文化”引领。海山村在安置点均制定村规民约文明新风榜、敬老爱幼榜等。镇文化广播站分别派出舞蹈爱好者参与安置群众的业余生活指导。鼓励搬迁群众到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学习休闲,不定期开展“坝坝舞”比赛等活动,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区融入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