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 念好“三字诀” 撑起牢校园安全防护伞

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07 17:04:43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厅、市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部署精神,切实保障全县学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从全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实际出发,立足老问题、紧盯新领域,牢固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理念,全力念好“严、强、做”三字诀,深入推进校园安全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在校师生的安全感,确保全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稳定有序。

(一)“三严”入手,织密风险隐患“防控网”。一是严查校园安全隐患。以春季开学为时间节点,县局组织治安大队、派出所联合教育部门对全县67所学校、幼儿园开展一轮“体检式”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对校园门卫值班在岗、安防设施配备、安全制度落实、安全通道畅通、视频监控设备等人防、物防、技防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开学以来,督促指导整改隐患12项,努力将涉校风险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坚决堵塞安全漏洞;二是严控涉校高危人员。深入摸排各类涉校违法犯罪、涉校矛盾纠纷、学校周边有精神病等重点人员,联合校方开展针对性排查化解,并协调教育、卫健、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通过联合执法、联动检查等多种方式,实现部门间资源共享、职能互补,坚决把各类涉校高危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开学以来,排查重点人员4人,均落实管控措施;三是严净校园周边环境。全面清查整治校园周边出租屋、旅馆、娱乐场所、网吧等场所,强化校园周边联合治理,坚决铲除黄赌毒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织密校园“一公里”安全防护圈。近期,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查获涉黄涉赌案件5起,责令停业整顿相关单位1家,及时除掉不良风气在我县滋生蔓延的土壤。

(二)“三强”固本,划出校园平安“隔离带”。二是强化校园安保培训。开学前夕,各派出所组织本辖区所有校园保安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保安员能熟练使用安防器材和护卫器械,守好校园安全底线。今年以来,共培训校园保安4期,培训130余人次。三是强化校区巡逻守护。巡特警、派出所联合学校保卫干部、保安员和教职员工等力量组建“护学岗”,加强校园及周边的治安巡逻防控,确保在重点时段和主要路段做到“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切实增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效果,全力确保校园及其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稳定。今年以来,出动警力240余人次,开展护学岗7轮次;三是强化校园快反处突。坚持底线思维,从人员、装备、预案等方面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实校园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防护性装备使用、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学校应急处突能力和防范水平。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应急处突演练1轮次,覆盖学校师生、教职工2300余人次。

(三)“三做”助力,筑牢思想“防火墙”。一是做实法治教育。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兼任法治副校长的所领导到全县各个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主题宣讲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校园安全氛围。采取“小手拉大手”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发放安全知识资料,以案释法,形成“警、校、家”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20余场次,覆盖学校师生2700余人次。二是做细重点宣防。依托社区警务、“一村一辅警”,结合各类主题活动、警营开放日等时间节点,社区(村)民辅警进入校园指导学校开展防溺水、反欺凌、反暴力伤害、反拐卖、反性侵、防毒品、防电信诈骗等常态化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普及防范欺凌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学生反欺凌、反暴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今年以来,共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进校园11场次。三是做优宣传渠道。深化“互联网+”宣传模式,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精心汇编各类安全防范知识和典型案例,借助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成宣传矩阵,快速扩散宣传影响力。动员学校教职工向学生家长传递各类安防知识,不断扩大安全宣传受众,提升安全宣传效果,为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校园稳定、服务广大师生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共发布安全小贴士20余条,宣传教育师生及家长3200余人。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