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雨城区“三保障三融合三机制”彰显“金通工程”特色

来源:雨城区交通运输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06 11:07:1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可持续发展,提升通客车质量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出行需求,雨城区委、区政府把乡村客运“金通工程”作为服务群众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做到全区统一指挥、统一推进。全力打造乡村客运主动脉,畅通物流微循环,盘活乡村客运资源,进一步巩固提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乡村振兴贡献交通力量。

1.jpg

雨城区为解决路面较窄的建制村(如:草坝镇九龙村、望鱼乡塘口村、八步镇杨家村、刘家村、麻柳村等)通客车问题,专门在原有农村客运车辆基础上,由政府出资新增了7辆(7座)客车,使雨城区8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93个行政村(调整前为184个),全面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车,服务群众约36.89万人。建设通村客运响应式招呼站(牌)15个,136个建制村开通客运班线,33个建制村开通了公交线路,建立了以乡镇区域化客运为主、公交为补、预约响应兜底的农村客运基本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网络,镇、村物流节点设置率100%,物流网点98个,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得到了日益完善。

2.jpg

2021年,乡村客运“金通工程”纳入了省政府和市政府民生实事,雨城区于6月底前完成,共计投入资金约150.864万元(其中:市级配套资金42.16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8.104万元),统一了132辆农村客运车辆标识;统一了乡村客运LOGO标志;统一了175个招呼站(牌);统一了180名从业人员标识,改造了20个港湾式招呼站;修缮了现有农村客运站。

为彰显“金通工程”特色,结合实际,雨城区聚集“三保障”“三融合”“三机制”,全力推进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工作。

“三融合”突出特色亮点

一是“交邮”融合

“金通工程”完成后,雨城区农村客运实现了村村通,为了充分利用农村客运通村全覆盖、发班频次高、通达速度快的优势,积极鼓励运输企业与邮政寄递物流企业探索“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模式,推动雅安市众程运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雅安市雨城区分公司合作,开展了农村客运班车代运代收代发邮政包裹业务。此举不仅节省了邮政公司的运输成本,也为农村客运班车驾驶员创收,更加方便了广大农村群众。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天府·交邮通”预约响应式服务,为急需寄递邮件业务的群众实行电话预约,既增加了邮政业务量,又为群众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寄递服务。

3.jpg

二是“交旅”融合

雨城区从今年开始,按照交旅融合的思路,一是在农村客运线路沿线的景区景点处,设立招呼站,方便乘客直达景区。结合景区特色,着重打造了省道105线沿线的港湾式招呼站,不仅在站台的柱子上绘制了富有特色的彩绘外,还雕刻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雕塑,为景区增添了一道风景,也让侯车成为一种享受。二是将客运站、农客发车点与游客集散中心、集散点有机结合,代售景区门票或旅游产品,使车站和发车点实现“一站多用”,实现了农村客运线路全区景点全覆盖。三是在有条件的农客车辆上安装音响设备,播放景区景点的简介,让游客提前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景观特色等信息。既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方便,也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四是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让他们成为景区景点“导游”,进一步方便出游的市民。

三是“交快”融合

雨城区利用农村客运通达率高、运输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在超市、村委会、农村客运站、代销点等场所设置了农村客运物流站点,增设112个招呼牌,让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共享站点,既是“招呼站”也是“物流点”,乡镇到村的物流货物,由农客车辆进行配送。同时,农客车辆代收代销农村群众的小件物流货物、农副产品等。畅通了“人优其行,货畅其流”、“农产品进城”通道,全面提升农客运用率和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力争有效解决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雨城区交通运输局)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