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宪”润三江 亮点纷呈——宜宾市宪法宣传工作综述

来源:宜宾市司法局 作者:李玲 发布时间:2023-12-04 15:57:37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为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宜宾市司法局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和“八五”普法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大力加强了宪法学习宣传,让宪法家喻户晚、深入人心,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谱写新时代宜宾高质量发展绚丽篇章汇聚起强大法治力量。

拓宽宣传畅通渠道 让普法活动更接地气

根据四川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省教育厅“法治建设有我最美随手拍”微视频征集的要求,积极行动、及早起草宣传文案和拍摄脚本,完成《马背上的宣传队》《守法一家》《宜小布普法》《向法而生》《最美司法行政人》等9部作品的拍摄,其中:《马背上的宣传队》《守法一家》被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省教育厅评为优秀作品,3部作品被评为市级单位一等奖、二等奖,其余作品分别被“宜宾司法”“宜宾政法”“宜宾普法”微信平台和电梯屏幕、公众平台等多个权威平台发布。

除此以外,还通过挖掘当地群众中的文艺骨干,记录当地生活故事,组建群众法治文艺演出团队参与到法治建设、法治宣传当中来,引导他们创作贴近生活的法治宣传作品,将法理知识和法治精神融入到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里,用质朴的语言和接地气的表演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通过组建法治“巡演团队”、法治宣传队等形式,以辖区党群服务中心、村(居)委会、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广场为依托开展法治文艺基层行巡演,让群众参与到法治实践中。

创建普法宣传栏目 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近年来,宜宾市司法局以“以案说法”和开展“法律十二进”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普法新路径。

开通《宜小布普法》栏目。深入挖掘司法案例,注重案例收集整理,加强案例宣传发布和释法说理,以身边案、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贴近群众、生动有效的普法宣传,切实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引导、规范作用。《宜小布普法》栏目的开通,通过微动漫的方式开展以案释法,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又将法律知识送到了群众身边,增强了普法的趣味性,有效地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了全民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开启“以案说法”普法专栏。该栏目聚焦民生热点,通过经典案例,从而解读司法实践,增加了普法工作平台,拓展了不同圈层的受众,延伸了普法触角,及时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出《宜小布普法》栏目2期“以案说法”普法专栏25期。

开设学法考试平台,培养遵纪守法意识普法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落实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有效提升国家工作人员对学法用法和考试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断增强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宜宾市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联合宜宾市宣传部、宜宾市司法局制定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年度宜宾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工作的通知》,对国家工作人员网络学法用法考试对象、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参考率96.17%,合格率为99.98%

推进“法律十二进” 让法宣和工作相融合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把开展“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作为推动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载体,作为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重要举措。积极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一村一社区法律顾问通过“法律十二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活动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全面弘扬法治精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六个一”系列宣传活动和“法律十二进”主题活动。即:掀起一轮学习热潮、开通一辆法治公交专列、举行一次线上宣传、安排一次领导干部学法测试、开展一次公益宣传,深入推进宪法进机关、进基层、进家庭、进网络、进课堂、进军营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宪法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

image.png

据统计,近年来“宪法宣传周”活动期间,全市各地各单位共开展宪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多媒体、进军营等宣传活动2000余场,开展各类宪法法律知识讲座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500余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余万份

翠屏区:“法治大餐”活动 新颖别致

为进一步推动普法宣传活动走深走实,创新普法方式,拓宽普法渠道,增强辖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近年来,翠屏区司法局探索出生动有趣的“法治大餐”普法活动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治宣传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普法的“烟火气”燃得更红更旺。

image.png

活动中,翠屏区司法局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多个(单位)部门在人员流集中大的地方,通过设立“便民咨询点”、悬挂横幅、赠送宪法宣传用品、趣味问答及提供现场法律咨询等方式,向普通民众普及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实现宪法宣传多领域“开花”,多层面“结果”,把一道道“法治大餐”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和物品60000余份,制作宣传标语500余条。        

南溪区:利用“赶集日”开展活动 有声有色

南溪区积极主动发挥法治宣传职能作用,结合工作实际,与中心任务相结合,并突出本地方和各行业特点,创新宣传思路和方法,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去,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鲜明的宪法宣传活动,形成宪法学习宣传的合力。

活动期间,利用“赶集日”通过组织各镇(街道)社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悬挂主题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法律资料、赠送法治礼品等宣传方式传播宪法声音,弘扬宪法精神。据统计,近两年,共发放资料2万余份,赠送法治小礼品8000余份,解答咨询1000人次。

长宁县:开展“法治副校长”进课堂活动  精彩纷呈

近年来,长宁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主题,组织“法治副校长”深入到各地中小学校开展法治培训、法治讲座、宪法晨读、街头宣传、宪法宣誓等与青少年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等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传授宪法法律知识,增强学生们的宪法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通过设置法治宣传展牌展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进行宪法法律知识现场有奖竞答、书写法治楹联、进行法治演出等灵活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吸引了青少年的广泛参与,宣传活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image.png

法治宣传活动的开展,有效树牢了教师和学生的宪法法律意识,切实提升了依法治校的工作实效。据悉,全市共计法治副校长1075名,中小学配备率为100%;组织法治副校长(副园长)开展活动1287场次,参与师生79.2万余人次。

高县:利用“多媒体”开展普法 深入人心

高县司法局利用“中国普法”“四川普法”“宜宾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宪法主题知识竞赛活动;同时,号召全县各单位(部门)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官方媒体号发布宪法法律知识、宪法宣传视频和宪法宣传海报,及时推介本单位开展宪法宣传相关活动的信息,促进宪法精神的网络传播;除此之外,高县司法局还依托“送法下乡”活动,将“法治图书”送到全县218个村(社区)。 

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筠连县:“线上+线下”普法活动 声势浩大

近年来,筠连县司法局以提升宪法宣传质效为目标,推进“宪法七进”深入开展,在全县掀起学法热潮,让宪法深入人心。

image.png

“线上普法”提升法治意识。通过开展线上宪法法律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利用大美筠连APP、法治筠连微信公众号、各单位网站、“两微一端”等渠道播出宪法公益广告,开展线上晨读活动等宪法主题宣传活动,参与群众达6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宪法宣传实效。同时,组织30余家部门,在新华大道、筠山都市广场、百兴客运站3个点位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宪法》《民法典》、禁毒防艾等法治宣传。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挂历等宣传资料20000余份、宣传布袋2000余个、法治围裙1500余条、法治笔袋2000余个、法治袖套1000余副,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

“线下普法”提升宣传影响力。通过组织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单位)开展入户普法、集中宣传、“手语普法”等形式向群众解答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和宣传用品等方式,全方位、多元化进行宪法宣传教育。据统计,近年来,筠连县开展各类宪法宣传活动90余场次,发送宪法知识10余期,发放宪法宣传资料20000余份,60000余人参与活动,共同营造出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浓厚氛围。

屏山县:“普法小分队”送法活动 火热开展

image.png

活动中,“普法·护航”先锋队采用以案释法等方式,送法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足不出户”学法,让宪法知识走进群众生活中;彝区“马背宣传队”开展“双语”走山区普法活动,马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学法,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充分利用“农村支客师”队伍,进村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赠送法律书籍、书写法治楹联、进行法治演出、上门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利用农村法治宣传栏、村民法治学校、农家法治书屋、农村法治广播“村村通”“小喇叭”等平台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宜宾市司法局将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普法新形式,将普法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奋力绘就全民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法治氛围,让宪法真正“点亮”群众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