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纵深推进“旅游警务”改革 全力打造“宠客暖旅”品牌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19 14:18:52

今年以来,峨边丰富的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和黑竹沟4A级景区,共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人数8.5万人次,同比增长5%。为更好服务旅游经济发展,峨边公安主动将警务工作融入全县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为依托,深耕旅游警务机制,促进全县旅游市场良性发展,全面助力打造民族文化大品牌。

一、高位推动,超前谋划部署,提升风险隐患化解能力。全县公安机关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优势,依托指挥调度体系强研判、抓重点、谋实招、讲实效。县局成立了夏季旅游安保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精挑细选各警种业务骨干作为安保组组长,着力提升组织领导能力。副县长、公安局长邹永强多次现场调度安保维稳部署情况,对景区线路、场地开展实地踏勘;从县局抽调10余名特巡警与景区黑竹沟派出所相融合,坚守安保一线;强化与景区活动主办方沟通联系,细致掌握各类活动流程,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夏季以来,全县涉旅游景区接处警19起,参与行政联合执法3次,检查景区及热门打卡非景区景点等旅游场所78家次。

二、联动共治,优化勤务运行,形成多元化治理聚合力。全县公安机关牢固树立“游客平安无小事”的理念,建立由县文旅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综合执法局等涉旅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秩序综合整治机制,优化勤务运行联动执法,明确具体职责,实现集约高效用警,以最优勤务模式应对旅游高峰期安保。安保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活动规模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各警种信息互通,为及时、有序、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支援提供机制保障。利用大运会安保契机,组织各派出所、涉旅部门开展圈层防控实战演练2次;组织开展最小作战单元现场处置理论知识考试和应急演练4次,从理论到实践,全链条搭建“参战”警种及部门处置突发事件、武器警械使用、战术配合能力素质提升体系,切实提高“护航旅游”协同作战能力。夏季以来,全县旅游景区安全事故、旅游负面舆情以及损害峨边县旅游形象的公共事件“零发生”,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体平稳有序。

三、对标法律,严执法强整治,综合施策形成高压打防。县局持续攻坚重点景区综合整治,由黑竹沟派出所牵头,联合文旅、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治安、刑侦、交警、巡特警等警种开展旅游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警力前移、细化措施,全要素开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努力创造良好旅游治安环境。组织景区20余家旅店业主签订《治安防控责任书》,共担景区社会治安管理责任;强势排查“危险物”,收缴各类子弹700余枚,办理4起涉枪案;主动管好“风险事”,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开展群防群治,协助景区矛盾纠纷处置。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沿街商铺、餐饮店进行清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0余处并整改,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县局按照“平峰巡线、高峰守点、长期控面”要求,提升景区见警率、管事率;重拳出击,对涉旅违法犯罪零容忍,持续加大对故意伤害、盗窃、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等涉旅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全力维护峨边旅游形象。

四、巡线控面,强化排堵保畅,做实交通应急疏堵工作。汛期以来,峨边持续发生雷阵雨、暴雨、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峨边公安围绕景区出入口、道路、停车场和各景点分布情况,提前实地踩点、研究制定有效可行的交通秩序维护和管理方案,全力以赴排查险情,有效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秩序管控,筑牢防汛安全屏障。主动联合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对重点景区周边道路沿线交通警示标识、村庄岔道、路牌路标、潜在隐患等方面开展排查并协同进行整改优化,增设各类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合理优化景区停车场内外交通秩序管理。汛期以来,开展巡逻190余轮次,共出动警力540余人次、出动车辆230余辆次,清理塌方路段障碍物11处,受到过往游客的纷纷点赞。

五、管服并重,延伸警务工作,高效优质服务零缺位。峨边公安将热情服务游客的工作理念融入夏季治安巡查宣防工作中,将警务工作延伸到景区各个景点和游客身边,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效能。针对境内景区多山多水特点,加强溺水、坠崖等救援救助培训,先后2次为身处险境的游客提供救助服务,确保科学、高效处置突发性事件。针对景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秉承“游客优先”原则,坚持以化解、调处为主,做到温柔执法、柔性执法、良性调解,有效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夏季旅游高峰以来,针对性服务旅客群众87人次,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起,获得锦旗2面,实现涉警投诉“零发生”。在景区及重点路段设置业务咨询台,耐心为游客、个人提供公安业务现场解答,对不涉及公安业务或公安管辖的问题,提前备好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位置及通讯方式,让游客、个人的问题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得到解决,共接受群众咨询9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件。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