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中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123”撬动安全管理“山外山”

来源:内江市应急管理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28 17:49:59

众所周知,“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是安全管理的三座大山。据统计,96%的安全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而人就如安全管理三座大山的“山外山”。如何撬动这座“山外山”?我们通过“建立1项制度、解决2大顽疾、强化3级监督”,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安全管理“山外山”问题。

建立一项制度

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技能基本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发展趋势,培养出“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员工最为重要,但如何培养才是关键。对此,我们建立加油站“安全周例会”制度。

一是计划周密。按照“一周一培训,一周一演练”制定安全周例会计划,规定加油站每周二召开周例会,节假日不休。公司安全部门每周制定安全培训和指定应急演练内容,并于周一下发至各片区、加油站。同时,公司定制专门记录本,进一步规范各站安全周例会记录。

二是内容丰富。培训内容分为“安全制度文件”和“应用性知识”两大类。通过学规范、学制度、学精神,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学案例、学经验、学文化,持续提升员工安全态度;通过学标准、学规程、学方法,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技能。

三是针对性强。在确保演练科目全覆盖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安全生产重点和特殊时段要求,指定应急演练内容,细化演练重点步骤,强调演练关键环节。通过演练,主动查找预案中的不足之处,切实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队伍、物资、装备等方面配备情况,及时做好调整补充。通过演练,不断强化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练程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真正做到“预案哪里不好改哪里,物资哪里不齐补哪里,人员哪里不强练哪里”。

解决两大顽疾

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年年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全教育效果不佳,像“念经”昏昏欲睡,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像“演戏”走马观花,此两项问题犹如两大“顽疾”,久治不愈。为根治两大顽疾,我们开出以下良方。

一是打破培训“大锅饭”。以往的培训,往往是集中培训,人数众多,效果甚微,基层员工意见大。安全周例会让培训主体由公司转变为油站,让“大锅饭”变成了“小炒”,“菜”还是原来的“菜”,“小炒”的味道当然好于“大锅饭”,员工当然就越吃越香。

二是杜绝教育“一言堂”。安全周例会倡导的是油站员工全员参与,让每位员工都当老师,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都主动分享身边有价值的安全经验。通过全员参与、持续互动,让“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既改变了基层员工对培训演练走形式、缺效果、添负担的片面认识,又消除了员工的抵触情绪。

三是消除演练“走过场”。演练前,要求全员提前熟悉当期演练重点事项和关键环节,找准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的职责。演练结束后,通过视频监控,与全员一起对演练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让“走过场”变成“动真张”,从根子上改变员工的观念,从根本上提升应急处置的能力。

强化三级监督

制度再好,内容再丰富,没有督促,没有监督,没有指导最后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为解决理论学习和应急演练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够紧密,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效果跟踪验证脱节等问题我们采取属地片区、职能部门、公司领导共同参与的“三级监督”模式,确保周例会制度实施顺利、效果明显。

一是片区督促。片区经理或书记,与安全员每周二到站参加安全周例会,与全站员工共同学习,从正面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周例会,从侧面督促油站按照要求开好安全周例会,让油站逐渐养成习惯自觉。

二是部门监督。公司安全监管部门、直线责任部门不定时到站督导,通过全程参与查找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周例会效果,突出持续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三是班子指导。公司领导班子利用日常安全检查的契机,到站对培训和演练效果进行验证,着重对亮点进行肯定,对不足进行指导,切实完成从“重视”到“重实”的转变

截止目前,公司已持续开展安全周例会2年有余,做到了参训人员“全覆盖”,演练科目“全覆盖”,实现了教育培训员工有收获、应急处置能力有提高,撬动了安全管理的“山外山”。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