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志愿服务暖人心 文明实践添活力 ——雨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来源:雨城区委宣传部 作者: 彭加权 发布时间:2023-08-30 14:11:13

雨城区着力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合拳,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聚焦“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通过各类接地气、惠民生、暖民心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明实践深入人心,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雨城区整合场所和资金等,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建成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中心网络管理平台,形成中心、所、站三级贯通的文明实践体系;组建由业务部门牵头、全社会参与的“8+N”志愿服务队伍,现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余个,志愿者5万多人。

  今年,各志愿服务组织先后开展防诈骗、送温暖、移动办公进小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镜头一

  巾帼微普法 传承好家风

  8月22日,雨城区青江街道石马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巾帼微普法,传承好家风”主题活动。

  社区妇联主席围绕民法典婚姻家庭内容,重点为居民讲解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合法婚姻、夫妻共同财产等法律知识。在现场,大家积极交流互动,通过你问我答方式,增强市民知法用法的观念。

  活动还邀请市级文明家庭代表刘霞,分享她与爱人相识相知、携手共度、孝老爱亲的文明故事,用她的经历告诉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包容、学会相互扶持,倡导树立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的婚姻观和积极奋进、融小我于大我的社会价值观。

  据了解,雨城区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开展“七夕”志愿服务活动。草坝镇桂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志愿者张雅凤围绕价值观、婚恋观、爱情观,结合生活中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与自身体会,讲解正确的婚恋观、家庭教育观等知识,引导当地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和支持者,传递文明新风尚。

  镜头二

  着力打造“文明实践+”特色项目

  近年来,雨城区草坝镇多形式、多载体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草坝镇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核心,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管理、宣传、志愿服务等制度,着力打造“文明实践+”特色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开展志愿服务。

  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中,整合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农民夜校、村史馆等资源,推进20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并成立雅安市云台山茶文化学院,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教学、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场所,拓展延伸活动阵地。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全镇年度综合考核项目;制定《草坝镇志愿者积分量化管理工作方案》,对志愿者实行积分管理,定期组织开展积分兑换活动;依托乡村学堂、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载体,开展评选道德模范、最美村民、身边好人、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风尚。

  镜头三

  预防“饱了口福、伤了身体”

  “食用野生菌,要注意野生菌是否有毒。”8月22日,雨城区西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西大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蜀天农贸市场西门店外开展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宣传活动等。

  目前,正值野生菌生长、食用季节,许多市民喜欢食用野生菌。近年来,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预防“饱了口福、伤了身体”,减少或杜绝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志愿者拉起宣传横幅,为广大市民介绍有毒野生菌的外观及其辨别方法、误食野生菌中毒后应当采取的紧急自救措施等知识,引导市民不随意采摘和误食有毒野生菌,避免造成中毒。

  据了解,雨城区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也先后开展了谨防野生菌中毒、预防电信诈骗、安全使用天然气、防汛救灾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市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减少对身体、财产等方面的危害风险,确保健康安全。


责任编辑:许玉芳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