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李显兰:杏林匠心传薪火 守正创新显担当

来源:内江市中医医院 作者:宣传统战科 发布时间:2025-05-15 11:18:36

从杏林医脉的工匠精神到甜城内江的护理创新,非遗传承的实践者,内江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显兰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和“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用匠心传递薪火,以“传承中医精粹,融合现代护理”为理念,打造“中医护理+伤口专科”双品牌,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永恒魅力。先后荣获“内江市最美护士”“内江市优秀志愿者”“优秀护理管理者”等称号,为中医文化传承长卷书写非遗芳华。

 

杵针治的是病,暖的是心!”

谢谢你们,做了杵针后我头晕、头痛、失眠的症状明显缓解了,精神更好了。”患者张某某拉着李显兰的手说道。张某某长期受失眠困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只有3—4小时,每天都过得煎熬无比。经过中医特色技术杵针治疗,李某某现在入睡更快,逐渐变得规律,每天睡眠时间达5—6小时,睡眠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份改变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说:“李主任的杵针,杵的是病,暖的是心!”得到病人的认可,李显兰对杵针的临床运用充满信心和希望。如何让非遗技术惠及更多的患者成为她的工作目标。

李显兰1.jpg

2024年9月,在院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内江地区首个“四川省李忠愚经典传承中心内江市中医医院工作站”,李显兰有幸师承成都中医药大学蒋运兰教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仲愚杵针疗法第17代传承人。她牵头成立了中医兴趣小组和“中医护理专科联盟”,举办全市中医技术培训班,培养骨干308人,推动20余家医院落地杵针疗法。医院杵针技术服务人次从2020年的283人次每年逐渐递增到2024年29280人次。她主持省市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7项,获批内江市新技术新项目2项,使医院中医护理技术不断规范,非遗技术传承形成新活力。

 

她不仅是技术标杆,更是精神灯塔!”

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这是李显兰的职业信条。日常工作中,她把医者温暖化作对患者和同事的柔声细语和如同亲人般的关怀,她“变‘输血式’为‘造血式’,让‘援助’成为‘留住’”专业技术得到病人的肯定,用担当与大爱践行医者初心与使命。

2020年李显兰在理县中医藏医医院对口支援,看着徒弟汤某某每月痛经所经历的疼痛与难受,为徒弟施以腕踝针治疗。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两次后疼痛消失。徒弟惊叹于中医技术的神奇,从个人接受到主动学习,到全院推广,李显兰让中藏护士初步掌握了新项目并用于临床治疗,藏区患者感叹:“中医技术真神奇!”浓浓援藏情,她希望中医适宜技术藏区扎根,将中医之术发扬光大。

在困难面前她毫不退缩。当她受疾病困扰,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她一面要治病,一面照顾家庭,还致力于腕踝针和杵针的院内、院外培训和推广,她一场一场的讲座,一次又一次的示范,将腕踝针和杵针理论精髓及临床实战技术传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腕踝针已成为“止痛利器”应用于各类痛症,杵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李显兰始终坚信:“传承是使命,创新是责任。”

 

李主任的换药技术,让我免除了植皮之苦!”

  “李主任,谢谢,太感谢您了,我的糖尿病足溃烂到见骨,其他医院说要住院进行植皮瓣治疗,您通过换药就让我的伤口痊愈了,大大减轻了我的痛苦。”患者李某某激动地对李主任说,并为李显兰送来“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除病痛”的锦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谢和高度赞扬。

原来,2019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李显兰牵头成立医院伤口治疗门诊,将中医艾灸、腕踝针等技术与国际湿性愈合理念结合,针对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下肢血管性溃疡、术后感染性伤口等复杂病例开展精准治疗,不断创新,她主持的“基于活血生肌理论的PRF联合艾灸治疗慢性伤口的对比研究”课题已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立项。

李显兰4.jpg

从青丝到华发,从一名普通护士到护士长、科护士长,再到护理部副主任;从一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到伤口门诊坐诊护士,从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忠愚杵针疗法第17代传承人,李显兰始终践行“让中医护理既有传统温度,又有现代精度”的誓言。在护理服务的征程上,她是患者心中的“暖心守护者”、攻克疑难伤口的“杏林妙手”,更是中医护理的“守正者”与“传播者”。未来,她将继续以“守正”传承岐黄薪火,以“创新”攀登护理高峰,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注入蓬勃力量!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