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州监狱:“硬措施”激活基层队伍战斗力

来源:眉州监狱 作者:管科 发布时间:2022-11-21 17:52:5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眉州监狱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重要抓手,筑牢基层组织,建强基层队伍,夯实人才基石,为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三个强化”筑牢队伍根基

强化政治建警,提升队伍思想认识,筑牢政治忠诚,强化两级责任,增强责任担当意识、纪律规矩意识,强化三层示范,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政治建警。在监狱党委的有力领导下,监区领导班子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做到民警队伍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章条例等作为学习重点内容,通过加强学习教育把好“政治关”,加强警示教育扎牢风险篱笆,把好“廉洁关”,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履职尽责,把好“责任关”。

强化两级责任。以党支部“十个标准化”工作法为引领,健全完善监区党组织建设,强化监区、警长两级责任制,以监区支委班子统一领导和封闭执勤警组责任制为基础,强化拓展警长负责制,统筹整合警组业务功能模块,延伸居家休整、隔离备勤时段相关事务的警长责任制,实现了警力优化互补、工作责任端口前移,进一步增强民警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三层示范。发挥监区支委班子成员、骨干先锋、党员民警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树先进典型,弘扬英模精神,引导民警树立班子成员向班长看齐、民警向监区领导看齐、非党员民警向党员看齐的“三个看齐”意识,明确攻坚克难任务,班子成员、业务骨干、党员民警“三个优先”,强化忠诚履职、为民服务、担当作为,不断增强民警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个坚持”补齐短板不足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账,坚持自查互评,找出问题根源,坚持整改提高,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坚持清单台账亮问题。紧盯民警工作薄弱点,采取组织生活会、民警大会、谈心谈话等方式,通过上级点、自己查、互相找,建立一本涵盖监管执法、业务工作、纪律作风的三类问题台账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账。

坚持自查互评找根源。利用监区民警会议,监区领导坚持带头开展自查互评,全体民警对照台账清单罗列的问题,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溯源总结监区民警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六个不足”,以此“对症下药”,提高工作效能。

坚持不折不扣改不足。对照查摆出来的问题和不足,监区支部书记、班子成员逐一开展谈心谈话,支委逐项分析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民警逐条认领问题逐项落实整改,做到件件按期销账销号、件件整改到位、件件达到整改目标。

“三个激励”培养“四强三能”干部

用好“三个”激励,培养民警争做政治理论强、业务素质强、纪律作风强、执行能力强,能写、能说、能干的“四强三能”干部。

先进激励。立足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想学、肯干、能拼的青年民警提供多岗位的“传帮带”成长平台支持。在监区持续开展月度先进典型评选,通过监区会议表扬,向监狱宣传平台推送,为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民警提供精神荣誉支持,激励民警对标先进、比学赶超,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考核激励。制定完善民警平时考核实施细则,严格按月考核积分排名考核,将考核结果运用到每月月度考核等次评定、季度优秀主管警官和星级警长评选、年度评先评优以及职级晋升,创建民警想干事有舞台、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奖台的机制,激发民警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暖警激励。开展监区民警岗位职责清理排查,结合岗位特点和民警业务特长,合理调整民警警力和职责分工,实现警力统筹组合、优势互补,克服“大锅饭”现象。常态化开展思想动态分析、谈心谈话和心理疏导,不定期组织支部活动、民警(家属)座谈会,开展民警生日、生病住院慰问帮扶,竭力为民警解决实际困难,创造温暖团结拼搏的干事创业环境。

(管科)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